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創新新引擎系列】科水向港流 科創有錢途

2019-12-11
■雷雅萍在去年底獲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為35歲以下的十大年輕創新者,成為首批港人獲此殊榮。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雷雅萍在去年底獲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為35歲以下的十大年輕創新者,成為首批港人獲此殊榮。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雷雅萍樂見港才漸獲重視 助申資助做研究

有創意,我鍾意,但真正的創新(Innovation),從來不止於天馬行空的意念,更需要魄力與毅力將之實踐。而現今香港,正冒起不少青年人發揮所長,努力創新成果造福社會。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香港多名獲國際高度認可、約30歲出頭的青年創新者,講述他們如何將科研創意開拓轉化成先進應用,以及在香港以至國家的創科大環境下爭取機遇及資源,成為新一代的創新引擎,推動年輕科創人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特區政府近年積極鼓勵年輕人從事科研工作,國家早前亦設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為年輕學者提供130萬元人民幣資助,協助他們開展創新研究項目。去年底獲選為亞太區十大年輕創新者的幹細胞科研專家、薈新科技行政總裁雷雅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大談昔日「博士後」經歷,樂見本港年輕科研人員逐漸獲得重視,亦有機會申請大筆資助,開展研究事業。

雷雅萍的本科和博士都在浸大完成,其後以博士後研究員身份參與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團隊的研究工作,2013年研發出一項個人化幹細胞療法,翌年成立薈新科技有限公司,推動有關技術轉化應用,有望最快在本年底公佈臨床成果(見另稿)。

她在去年底獲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為亞太區35歲以下的十大年輕創新者,是首批港人獲此殊榮。

談及本港年輕科研人員的發展環境,雷雅萍分享指,博士後研究員的工資普遍從1.8萬元至2.9萬元不等,「我一直都覺得是underpay,尤其看見同期從事其他行業的同學,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加舒適,他們那個數字(人工)我可能還要捱上好幾年才有望追上,難免懷疑過自己博士畢業後是不是入錯行」。

雷雅萍感嘆以往跟圈中人談及這個話題,普遍認為工作欠安全感,亦見過不少人中途轉行。面對兩難,雷雅萍最終選定興趣先行,「覺得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可放膽一點」,使她默默地堅持下來。

「博士專才庫」每月3.2萬津貼

看見政府近年銳意作出改善,包括推出「博士專才庫」計劃,為每名博士後專才提供每月最高3.2萬元津貼額,她認為這是很大的鼓舞,紓緩年輕科研人員在「魚與熊掌」之間作出取捨的局面,對科研公司而言也是一大支持。

「博士專才庫」容許科技園公司、數碼港培育公司或從事創科工作的租戶申請資助,雷雅萍的公司亦合乎資格,她表示已作出申請,正尋求合適專才。

無持續資助 研究或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雷雅萍表示從事科研項目,人才、儀器、材料等全部都要錢,「有時即使有好的研究方向,亦難料資金可以維持多久」,尤其從事醫療產品研究,很多時需要進行動物實驗,相關精準儀器動輒上百萬元,對年輕學者無疑是很大負擔。加上相關項目絕大多數都不是一年半載可以「交貨」,若無持續性資助支持,再好的研究亦有機會胎死腹中。

地區限制框架逐步打破

不過,本港主要研究資助項目,年輕科學家申請成功機會普遍較低,「論文數目較少,少track record的情況下競爭力始終稍遜一籌,影響資助機會」。如今有國家項目指定開放予港澳地區年輕學者申請,雷雅萍表示這一方面帶來更多選擇,亦為香港與內地帶來有更緊密合作機會,「我覺得會是一個示範,以往一些地區上的限制或框架正逐步打破,相信內地與本港學者會有更多機會交流」,這亦可作為參考,以便未來進一步開通更多資助機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