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檔名為《神奇的漢字》的綜藝節目,這檔節目是通過各種遊戲,讓觀眾認識、了解及學習漢字,從而刷新大眾對漢字的看法,傳遞中國漢字文化。我推薦的原因有三:
其一是我們可以通過這檔節目更深層次地了解每一個字、詞、成語甚至句子意思。節目中會對漢字追本溯sù源,研究漢字的字形、字義、字音和字源,例如我們可以了解到「受」字在古代意思是一條船運送貨物,從一邊的岸上運送到另一邊的岸上,而「受」與「授」本字是同一個字,一個代表給予傳授,一個代表接受。而「男女授受不親」的意思是男女之間不能接觸的禮儀,甚至在傳遞東西的時候手也不能有接觸。
其二是能舉一反三。例如節目中有一個漢字組裝遊戲,需要雙方在8秒時間內搶答,根據節目組給出的三個獨體字組合猜字。這個遊戲中曾出現過「鬢bìn」字,其意思是臉旁靠近耳朵垂下來的頭髮,後來節目組專家提到原來帶有「髟biāo」這個部首的字,都與毛髮有關聯。例如丫鬟的「鬟huán」字,指的是古代丫鬟經常將頭髮結成環狀,還有垂髫的「髫tiáo」字指的是小孩子軟軟垂下來的毛髮,以及「鬃zōnɡ」、「髻jì」、「髯rán」等字也與毛髮相關。這些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的字,節目中都能學到。
其三是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一些誤讀字音。例如「汗流浹背」的「浹jiā」正確讀音應該是第一聲,但是有些同學一直以為是第二聲,又或者「友誼」的「誼yì」字,原來是第四聲而不是第二聲,以及「寧願」的「寧nìnɡ」應當是第四聲而不是第二聲。這些字詞我們平常多會用到,卻不知道自己一直都說錯了聲調,通過這個節目,大家就得以改正,讓自己的普通話更標準。
或許大家會疑惑:「誒,這不是普通話專欄嗎?為什麼內容更像是介紹漢字?」我想跟大家說,漢字是一套記錄語言信息的符號,它產生於語言的基礎上。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漢字去學習普通話,例如我們去了解為什麼銀行的「行hánɡ」,與行人道的「行xínɡ」不同,從而讓學習普通話變成一種娛樂,讓學習普通話變得不再沉悶。(標題及小題為編者所加)
■劉文艷
簡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