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古典瞬間:「中東路事件」九十年祭

2019-12-14

■ 尹樹廣

近日,與耄耋老父聊起今年隆重紀念中俄(蘇)建交七十周年話題,他隨口說道:「1949年前的二十年發生的『中東路事件』可是件大事啊!不該被忘記!」列寧說過:忘記了就意味茩I叛。回顧和總結九十年前爆發的那場震驚中外的「中東路事件」,對發展平等互利的中俄睦鄰友好關係至關重要。

父親一九三四年出生於膠東,一九四九年後在煙台二中念初高中,開始學俄語,老師還是「中東鐵路」的俄文翻譯。父親一九五九年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哈爾濱鐵路局當工程師,哈鐵的前身正是「中東鐵路」的主體。就這樣,他在中蘇(俄)蜜月與衝突交織混雜的中國北方邊陲省份工作和生活了一輩子,跑遍了東北鐵路網幾乎所有的大小站場。他提及的「中東路事件」引我陷入沉思,不由想到了張學良、韓光第和加倫將軍等與此相關的人和事。

「中東路」,也叫做「中東鐵路」,顧名思義,是「中國東部鐵路」之意。一八九六年,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沙皇俄國財務大臣維特簽署《中俄密約》,決定利用俄國資本和技術,修建剛剛完成的俄國泛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中國境內的鐵路支線,即從滿洲北部,中國東北西端的滿洲里入境,經過松花江中游的小漁村哈爾濱,再向東連接中俄邊界的綏芬河,接續到俄國濱海地區海參崴, 再以哈爾濱為起點向南連通軍港旅順口。這條「丁字形鐵路」具有極強的地緣政治軍事意義,直接把中國滿洲變成了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相當於半殖民地。它同時反映出清王朝末年國力羸弱,不得不奉行「以夷制夷」外交方略的殘酷現實。「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日俄戰爭俄國失敗的結果,導致了俄日這兩大帝國加速對我國滿蒙地區的殖民擴張的步伐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兩場革命的成功,使中國東北的地緣政治競爭更趨白熱化。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國歷史翻開新一頁。在袁世凱死後群雄逐鹿的北洋時期,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東北。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關東軍策劃「皇姑屯事變」,暗殺了張作霖,接任的張學良於是年年底「東北易幟」,擁護北伐勝利並定都南京的蔣介石國民黨政權。「中東鐵路」的命運再次進入轉折關頭。

「中東路事件」發生的國內外背景很特殊,而少帥張學良是主角。是時,打倒列強的呼聲在中國大地迴響,國民政府新任外長王正廷推行「革命外交」,主張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即「修訂新約運動」,張學良對此積極響應,試圖通過收回「中東鐵路」樹立自己的個人威信,同時借此向蔣介石送上一份大禮。但年輕氣盛的他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在與蘇聯直接的軍事衝突中損兵折將,最後不得不簽署《伯力協定》,中東鐵路的管理權不僅重新回歸事件之前的中蘇共管狀態,而且我國的固有領土黑瞎子島被蘇聯方面佔領。總之,「中東路事件」在中俄關係史上留下了中華民族屈辱的一頁。

對於這樁重要歷史事件,張學良先生晚年對歷史學家唐德剛總結道:「對俄國,我自個兒是自不量力呀,我那個時候就很想要施展一下子--不是旁的施展,不是擴張,說擴張那是不對。尤其,我想把東北的地位提高了,那必得打一次,跟外國人打勝一下子。我們本來跟俄國人打,開始時我們打勝了。打勝的!俄國把她的軍隊換了,換了那個加倫(Galens [Blucher])。喔,那打得慘吶,我們有一個旅,整個全滅了,是姓韓(光第)的當旅長。不但是個人吶,它是全滅,旅長自殺的自殺,陣亡的陣亡,全旅覆滅,沒有了,都打死了。」

言語之間,張學良對這場戰爭的發生充滿了自責和無奈。他提到的韓光第旅長是今黑龍江雙城人,奉軍少將師長,當年率部駐紮在東北的滿洲里和扎蘭諾爾之間,守衛茪云F鐵路。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韓光第以一旅抗擊蘇軍兩個師之眾,壯烈殉國,年僅三十三歲。

清末民初,軍閥混戰,中國國力衰微,以俄日為首的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東北橫行無阻,企圖將其納入殖民地,新生的蘇俄雖口口聲聲宣佈「放棄沙俄在華的一切特權」,但卻言而無信,繼續將東北當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在中東鐵路問題上更表現得十分露骨和霸道。回顧這段歷史,張學良將軍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勇氣,東北軍將士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英雄主義氣概將彪炳史冊,應被後代人永遠銘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