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澳門回歸20周年】珠澳合作查驗 通關一次搞掂

2019-12-19
■橫琴新口岸即將開通。圖為橫琴新區的新橫琴口岸西廣場。新華社■橫琴新口岸即將開通。圖為橫琴新區的新橫琴口岸西廣場。新華社

數分鐘即過關橫琴新口岸 體現「一國兩制」生動實踐

香港文匯報訊 新華社昨日播發特稿《「超級口岸」來了:橫琴口岸的「一國兩制」新實踐》,指經過大約3年的建設,目前橫琴新口岸旅檢通道已經基本具備開通條件。橫琴新口岸旅檢通道即將開通,將大大緩解拱北口岸的通關壓力,並將大幅改善橫琴口岸的通關體驗。不僅如此,其即將採用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也是「一國兩制」在口岸建設和運營上的生動實踐。

長期以來,旅客往來珠海和澳門的通道主要為拱北口岸。來自珠海邊檢總站拱北邊檢站的數據顯示,拱北口岸2018年客流總數高達1.34億人次,同比增長約5%,連續第七年位居全國首位。

然而,拱北口岸的實際承載旅客數量,已經遠遠超出其設計能力。澳門居民張美然在橫琴工作,每天她都要通過橫琴舊口岸往返於橫琴和澳門之間,她說:「雖然橫琴和澳門只隔了一座橋,但由於需要坐擺渡車,上上下下,我需要花一個小時才能從家到達公司。」

拱北口岸減壓 閘機無休運作

橫琴新口岸的開通,將大大降低拱北口岸的通關壓力,大幅改善橫琴口岸的通關能力,讓往來更快捷、更方便。新的橫琴口岸聯檢通關大樓及南北側交通平台總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相當於63個足球場,設計日通關流量達22.2萬人次,年通關量達8,000萬人次。

橫琴新口岸旅檢大廳一樓為出境層,二樓為入境層,其分別設置了合作自助通道、傳統人工通道和合作人工通道,以滿足不同類型旅客的通關需求。

為了保證48條閘機自助通道在全年24小時不間斷正常運轉,滿足超22萬人次極限人流通關,系統穩定模擬測試是必須要做的。經過連續1個月16萬人次的日均通關人流壓力測試,最終成功達到預期設計目標。

橫琴新口岸的「新」,不僅僅在於規模上的擴大,還在於通關模式上的創新。

在拱北口岸、深圳灣口岸等內地往來港澳的口岸,當前傳統的通關模式為「兩次排隊、兩次查驗、兩次放行」,即旅客需要在內地和港澳各接受一次檢查才能通關。而橫琴新口岸將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

數據實時共享 便利兩地通關

在橫琴新口岸的出境大廳,安裝茪@排紅外測溫設備。據拱北海關所屬橫琴海關辦公室副主任吳昊介紹,在澳門一側也安裝茪@樣的設備。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下,內地和澳門各負責出境一側的體溫監測,實現執法信息和數據實時共享;同時,通過智能CT機、人臉識別系統等智能設備,依託海關智慧旅檢監管平台,為旅客提供更安全便利的通關環境。

「對旅客而言,最直觀的體驗就是通關時間大大提速。以往過關需要數十分鐘時間,現在最快幾分鐘就可以通關了。」吳昊說。

想要實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不僅需要穩定信息共享系統的「軟件支撐」,還需要通關閘機系統的「硬件支持」。據橫琴新區管委會發改局副局長王彥介紹,橫琴和澳門使用的查驗通關系統不互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橫琴新區積極聯繫澳門多個部門,不斷進行研討溝通,最後通過使用「網閘」系統這個轉換中樞將橫琴、澳門兩個系統進行連接,實現數據交換與共享。

珠海大橫琴口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彤表示,橫琴新口岸的建設難度不僅在於其規模和建設面積,更在於需要確保距離不遠的橫琴舊口岸24小時不間斷通關。為此,工程建設已經經歷了3次轉場,工程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協調難度大、建設工期緊張等困難外,一些具體的工程難題也考驗建設者的智慧。項目打造的是多樞紐口岸,現場施工複雜化、多元化,除去聯檢通關大樓,還包括高架橋U型匝道、市政道路、蓮花大橋改造及地下綜合管廊等,可謂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合集」。

施工難度高 「貪吃蛇」式建橋

蓮花大橋,橫跨十字門水道,東連澳門,西接橫琴。為了蓮花大橋與新口岸聯檢大樓緊密相連,要對蓮花大橋進行彎橋改造,為了保證施工期間匝道段下跨境道路暢通,項目在經過多方諮詢觀摩和反覆論證後,最終制定了60米極限半徑彎橋頂推的施工方案。

「彎橋頂推就如『貪吃蛇』遊戲一樣,先建設一部分橋體,然後在頂推支撐平台上通過特殊裝置向前推送,再建設一部分橋體,再向前推送。以此類推,橋體如『貪吃蛇 』般逐漸加長,最終推向連接處,實現全橋貫通。」施工項目經理李奇志說。

8,400根樁基、175萬立方土方開挖、21萬噸的鋼筋量、182萬立方米的O用量、8,000餘人的高峰作業......每一個龐大數據的背後,都是建設者們付出的巨大努力。

王彥說,「橫琴口岸的建成啟用,不僅將成為促進珠澳互聯互通的『硬聯通』標杆工程,更是內地與澳門規則對接、標準對接、制度融合貫通的『軟聯通』標杆工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