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世界急速發展,針對年輕人的教育課程也面對重大挑戰,持續有改革的需要。一項針對中學校長及教師的調查研究顯示,多達九成教育工作者認為,未來中學教育需要加強學生自主行動並承擔責任的能力,亦要讓其尊重及包容多元文化及意見;至於改善現有課程方面,則有逾八成人強調要加強價值教育及生命教育,與傳統學科知識相比,更需要讓學生發展不同的軟實力。
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HKCISA中心)及香港中學校長會昨日公佈「課程改革的調查研究--從現在到未來」報告,該研究去年9月訪問了213所中學1,300多名校長及教師,探討他們對未來課程發展的看法。
整體來說,受訪教師及校長認為,未來課程改革最重要是加強學生個人轉化及變革,與共通能力的發展。前者涉及自主行動承擔責任,與處理不同群組互動、矛盾和衝突等內容;後者則包括加強人文素養,讓學生尊重及包容多元文化及意見,同時加強明辨性思維能力;分別有八成半至逾九成受訪者同意。
為培育具備上列素質的人才,逾八成受訪校長及教師強調,有必要於課程持續加強價值教育(81.7%)及生命教育(81%),過程中需要加強配套如增加專業輔助人手及上調班級教師比例,以為教師創造空間。
是次調查亦針對現有課程不足作研究,82%受訪者指,新高中仍集中學術取向以升學為本,能力較弱學生未能受惠,亦有76%人質疑,新高中都以升學主導,沒能實現多元出路。此外,約三分之二人認為新高中課程對資優生支援不足,亦有一成人指課程對SEN學生支援不足。
中大HKCISA中心及中學校長會指,未來課程應注重讓學生發展軟實力,遠比分割式的科目知識傳授來得重要,而課程及考評制度也須具彈性,目前高要求、高風險的文應試更須作出適切調節。他們強調,課程改革要突破創新,超越固有框架,若仍只是小修小補,只會令教育質素停滯不前,甚至最終失去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