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古裝片對傳播中國文化極重要 石雋憶大師胡金銓拍戲重考據

2020-01-24
■座談會上,石雋回憶起胡金銓便滔滔不絕。■座談會上,石雋回憶起胡金銓便滔滔不絕。

早前由「鮮浪潮」舉辦的「亂世俠客行:胡金銓回顧展」尾場座談,影迷觀眾迎來《龍門客棧》主演石雋,及跟隨胡金銓導演學習剪接及導演的製片人李時蓉。石雋這位由胡金銓導演發掘,並合作數十年的演員一起,重看《龍門客棧》、《俠女》等影片片段,聽他談起關於胡金銓的點滴往事。在胡金銓導演逝世的第23個年頭,距離《龍門客棧》上映也已過半個多世紀,幀幀畫面裡不見他,他卻又無處不在。被那個曾與其短暫合作的許鞍華形容為「影子很長,很長」的人,早已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了一道永不褪色的綿長光影。■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被胡金銓導演發掘前,石雋是名藥學教授的研究助理。他本不願做演員,但胡金銓堅持勸他一試,就這樣他成了《龍門客棧》的男主角蕭少鎡,之後在《俠女》裡繼續擔任男主角,又參演《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片,1982年獲第二十八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獎,2012年獲第4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儘管兩人年齡只相差三歲,他始終視胡金銓為師,時至今日一直致力於胡金銓作品的傳承與推廣。

「求好心切 事必躬親」鑄就風骨

石雋常用「求好心切,事必躬親」來形容胡金銓。「胡導演幾乎會搞所有工作,武美設計、海報設計,連搭景都要自己操刀,一些作品片名、片頭字幕也是他親筆書寫。」除此之外,胡金銓格外重視考據,其編劇作品均以明代為背景,他對於明史的通曉程度極高。而且他的考據不僅限於古書,還包括科技相關的現代書,石雋感嘆:「即便是學者,也不一定比得上他鑽研得深透,遑論是導演。」

與胡金銓「考據癖」相隨的,是他的嚴謹。《龍門客棧》裡那把「傘中劍」,就是為嚴謹符合史實,由他自己設計發明的。石雋回憶:「胡導演說在那個朝代行走天涯,帶劍是不可能的,會被官家盤問,而帶雨傘就正常。」因此,胡金銓特地到台南美濃的部落,找到專門製作傳統客家紙油傘的手工藝者定製了這把「傘中劍」,卻不想它成為了後世武俠影片中最為經典的武器之一。

石雋說,《龍門客棧》至少為華語電影帶來了七八年的「黃金時期」。這部幾乎開創了早期武俠電影先河的作品,由港台紅至大江南北,並跨出國門,於東南亞、南韓國以及歐美各國中國城影院創下極高票房紀錄,而《俠女》則是華語電影史上首部於歐洲三大影展(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和威尼斯影展)均有獲獎之作。

胡金銓曾在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時至今日他的回顧影展和電影周仍不斷在世界各地舉行。韓國釜山電影節甚至已三度為其辦展,在日本還有電影人撰寫關於他的研究書籍。他的影片被國際認可,同時也將影片中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帶到了其他國家觀眾眼前。

石雋說:「他的作品應叫古裝動作片,古裝片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非常重要。」不止於服裝、化妝、道具方面,胡金銓可以說是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結從各個角度融入了作品。中國水墨畫般的構圖,京劇鑼鼓密集的配樂,包括演員打鬥的動作也極類同於京劇武打,石雋笑言,他和胡金銓導演自小都熱衷看京劇演出,傳統文化耳濡目染早就刻在骨血,走到哪裡都不會變改。

期大師遺風啟發後世電影人

十八年前,石雋不辭辛苦籌措資金建立起「胡金銓導演文藝基金會」。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矍鑠、不遺餘力地推廣胡金銓作品,他說:「成立基金會一方面是為紀念他,另一方面是為讓現在及後代電影學子認識和學習他。」為此,石雋多年來前往國內外各地參與胡金銓的相關活動,曾深入上海戲劇學院、廣西藝術學院等院校出席胡金銓電影學術論壇講座。他希望青年學生注意到導演的技術與對藝術的高追求,也要明曉影片裡對中華文化中忠、孝、節、義的崇尚與傳達。石雋說:「我不會太刻意強調電影裡的國家、民族意識,但相信學生們都能感覺到,也會去傳承。」

《龍門客棧》第一代男主演

當被問及多年合作過程中,從胡金銓導演身上學到了什麼?石雋毫不猶疑回答:「那就是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到自己能力範圍的極限。」在如今古裝動作影視劇層出不窮卻又鮮有精品的時代,胡金銓耗費3年零6天拍《俠女》那種「慢工出細活」的堅持更加難遇。希冀如今年輕一代的電影人回望大師的背影,在感觸良多之中,別忘將那可貴品質汲取。

近期有製片人提出想要重拍《龍門客棧》,石雋感到很開心。他謙遜地表示:「我不會提太多意見,只希望保留胡導演的電影理念與經典情節。如果有關於某場戲的具體疑問,我會很樂意解答。」

製片人李時蓉說:「我只是第一個提出重拍《龍門客棧》的人,當時我找到胡金銓同意,並答應擔任藝術顧問及監製,培植年輕導演,合拍的批件是我去辦的,去年九月中,我拿到胡家三部戲授權,目前正做籌備工作,希望開拍《龍門客棧》劇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