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心製琴30年,本地提琴製作家黃煒權又面臨一項新挑戰--沒有具體圖紙,也沒有見過實物,如何製作一把馬頭骨弦樂?他將想像變為現實,憑藉有限的資料文獻排除困難,製作出「銀色里拉琴」復原品。
黃煒權稱從小便對達文西的作品頗為熟悉,對達文西橫跨美術、工程、設計等多領域的造詣亦十分崇拜,恰逢2019年是達文西逝世500周年,他早早便與相識多年的好友、小提琴家廖原(Vincent Liauw)探討應以怎樣的形式向達文西致敬,仿製馬頭骨「銀色里拉琴」的念頭由此而生。
製作過程中,他翻查了眾多資料,也與Vincent數次交換意見,但他笑稱製作過程很順利,是根據照片中馬頭骨的尺寸推算出琴的各部件的比例 ,再融合自己製琴多年的經驗、對藝術的感覺及想像,盡可能去還原琴的神髓,他說:「通過深入研究里拉琴,我發現到很多巧妙之處,更深刻體會到達文西的偉大。五百年前,他利用馬頭骨的不同部位使琴共鳴發聲,劏開馬頭再焊返,用什麼線怎樣連接,什麼位置開窿使聲音更加響亮,每一處的設計都非常巧妙,帶給我製琴的啟發。」
這把還原神髓的「銀色里拉琴」現正於奧海城「想.像達文西500周年展」中展出,同場亦有8米高蒙娜麗莎巨型馬賽克裝置、《最後的晚餐》VR虛擬實境體驗、「尋找達文西的完美人體」測試裝置、發明天書手稿《大西洋古抄本》和機械手稿模型等,由即日起展至2月16日。
自學技巧 探索製琴奧秘
原來黃煒權學製提琴是小時受到鄰家大哥的影響,眼見其親手造出一把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提琴,「以現在的專業眼光看,那把琴當然不完美,但當時我感到非常崇拜。」這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直至三十年前,用他的話說是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和一班朋友一起「玩下」試製提琴,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迷上了這門技藝,「製琴總能給我帶來驚喜,未做好時心裡十五十六,若最後拉出靚聲,會給我帶來無比的滿足感。」近十年,他專注自學技巧,深入研究製琴學問,力求提升發音上的功能性,有幸遇到貴人提攜,有機會接觸無數名琴,深受啟發,製作出愈來愈多獨有韻味的提琴,即使是一把未完成的琴,他也有八九成把握預計出最終成品的發聲,「閉上眼用手摸,知道每塊板可以去到幾盡」。「很多人誤解,提琴最重要的是工藝,機器甚至3D打印都可以做得出一把琴。其實提琴製作中綜合了多種知識,外觀線條決定60%的琴聲,如何令共鳴箱共振得更加好,其中也自有奧秘。」他解釋道。
他自小就受到不同藝術的薰陶,繪畫自小受到正統西洋美術的全面訓練,後來的作品風格糅合了國畫的技巧,自成一派。他同樣將對藝術的理解融入製琴之中,以豐富想像力將不同的素材排列組合,在製琴的道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