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波 正思香港總裁
新冠肺炎疫情與黑暴相疊加,令香港零售、旅遊、運輸、餐飲、酒店業等等雪上加霜,基層就業市場近乎滅頂之災。而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疫情、石油戰的多重打擊下已是兵荒馬亂之局,需求不振,資金卻步,外部的經濟拉動力也明顯減退。內外交困,香港經濟衰退的帷幕方拉開一角。黑暴、縱暴勢力一直高喊「生於亂世」的口號,如他們所願,終於成功製造了一個如假包換的亂世。
社會運動群體極速膨脹
與半年前相比,香港社會業已出現兩個結構性的變化,首當其衝的是失業人口的大幅增加。中銀香港的研究報告顯示,香港總就業人數從2018 年底的387.26萬人,減至去年9至11月的383.06萬人,銳減4.2萬人,加上每個月新增逾3,300就業人口,估計去年首10個月流失了逾7.5萬個就業機會。多重因素造成的經濟衰退期,這批失業人口難以在短期內找到養家餬口的機會,失業很可能長期化,否則需要接受大幅減薪。大多數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很可能都會面對巨大的調整壓力。減薪、失業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終究會投射給政府和建制陣營,轉化為政治壓力,甚至可能變為街頭的新生力量。
經歷過半年多血與火,反對勢力建構了一個聯繫更為緊密的街頭運動社會網絡,這是另一重的結構變化。但凡對社會運動有基本認識的朋友都知道,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影響固然不容低估,但是絕非大規模街頭運動爆發的決定性因素。所謂「無大台」、「Be water」的論調,更像是迎合西方自由派媒體讀者需求的造神之作。不論是台灣還是香港,過去十年間,各種政團機構通過不斷策動街頭運動,不僅累積組織經驗,同時也在不斷擴大街頭運動的人際網絡,建構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運動群體,街頭對峙的共同體驗強化這一群體的聚合度。這才是支撐大規模街頭運動的基本因素。過去半年,在非法「佔中」期間構建而成的街頭運動人際網絡極速膨脹,大舉吸納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新血,而包括台港之間的跨境社會運動網絡也顯然同步強化。
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選擇
失業人口的陡增與街頭運動人際網絡的膨脹,加上奪權路線圖的煽動,已為下一場「反中」運動準備一堆又一堆好乾柴,烈火似乎一觸即燃。現有政治制度之內的和平奪權也在加快腳步。去年11月25日地區變色,反對陣營席不暇暖,立即轉向對各個界別的動員。成立工會,攻可在界別內策動罷工等不合作運動,如「醫管局員工陣線」般所為,守可在界別內鼓動選民登記,推動立法會功能界別和選委會界別分組的變色。今年9月搶攻「立會過半」,明年12月在選委會內衝擊「反中600+」,即使建制陣營以洪荒之力力阻「雙過半」,但是隨着反對陣營一再逼近管治臨界點,「一國兩制」已經岌岌可危。
必須要強調的是,今日之香港,在三重危機之外還有一重從未有過的挑戰--來自美國的制裁壓力。美國國務院正在根據去年底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起草首份年度報告,不僅僅是對「一國兩制」指手畫腳,而且可能針對特區政府和警隊,出台制裁名單。反對陣營和反華勢力還在加緊游說西方多國國會,推動制定涉港的相應立法。此舉旨在遵照美國《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馬法),在西方拉起一張大網,建立一個干預香港管治的「馬法陣線」。在時間節點上,相關的政治操作很可能與立法會選戰高度重疊,如同去年的區議會選戰一樣。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香港是繼續沉淪,還是由亂轉治?是正氣上揚,還是烏雲壓城?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這四重危機疊加的非常時期,香港人該作出怎樣的抉擇呢?當我們拉寬歷史維度,從更高的全球視角來審視,香港當下所面對的治理危機,不過是種種深層矛盾與衝突之表徵。 (續昨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