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全球油價大戰的背後

2020-03-13

周錫生 東南大學國際戰略智庫研究員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讓世界變得焦慮而恐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似乎正在可怕地驗證之中。新冠病毒肺炎的肆虐正在引發各種次生災難,近日爆發的全球石油大戰便是其中之一。

3月9日,紐約三大股指狂跌,能源板塊成為了重創之中的重創。當天沙特阿拉伯通過與俄羅斯發動石油價格戰,震驚了全球市場。當日美國原油價格暴跌34%,至每桶27.34美元的最近4年最低點;原油期貨下跌近26%,收於每桶31.13美元,跌幅驚人;全球基準布蘭特原油下跌24%,收於每桶33.36美元。

次日在一系列市場幕後交易及多國政府採取刺激經濟的措施後,全球市場恐慌情緒有所緩和,國際油價也略有回升。但3月11日沙特阿拉伯再次出手,加倍威脅俄羅斯,揚言要向世界加注數百萬桶原油,國際油價又呈跌勢。

油價戰的三大原因

國際原油市場驚濤駭浪,不排除出現更大的狂風巨浪。全球油價大戰緣何爆發?目前看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這是以沙特為首的OPEC(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在3月5日維也納減產協調會上與俄羅斯談崩而直接引發。由於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全球經濟風聲鶴唳,生產、民航、交通等能源需求主體停滯,導致全球石油需求銳減。沙特等歐佩克成員力主將去年12月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成員已達成的日產量210萬桶削減幅度,延長至2020年底,並在此基礎上每日再減100萬桶,以保國際油價。但據報道俄羅斯堅決不同意,所謂的OPEC+(俄羅斯)國際石油「卡特爾」因此破裂。沙特一氣之下決定發起石油大戰,乾脆把石油產量提高,以擠垮俄羅斯,逼迫俄羅斯讓步。

其次,這是國際能源巨頭長期博弈、爭鬥加劇的結果。傳統上,國際石油的產能和輸出主要重心在中東阿拉伯國家,但俄羅斯後來居上,油氣儲量巨大,且有更大的國際影響力,俄以能源為主振興經濟,逐步擠壓歐佩克的國際市場份額。隨後又出現了依仗先進科技和投資力量成功開發頁岩油氣的美國這匹全球能源的「黑馬」,美國在短時期內由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國變為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進一步改變了國際傳統能源市場的格局。而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國際節能減排呼聲,讓國際石油等化石能源不斷陷入被排斥甚至有可能被淘汰之列。

從最近10多年的國際油價走勢看,原油價格跟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經濟逐步復甦的勢頭,出現連續5年多不斷回升並保持相對高位勢頭,之後在2014年至2016年發生崩盤,此後油價逐漸下滑。為挽回頹勢,保住油價,歐佩克與俄羅斯從對抗、競爭走向聯手,形成了OPEC+聯盟,在過去幾年裡彼此合作增多,多次達成聯手減產的妥協和合作,也因此較好地穩定了國際石油市場。但彼此間的矛盾和爭鬥從來就沒有停止,焦點是何時減產,各自減產多少。此次沙俄爆發油價大戰,實為歐佩克與俄羅斯矛盾的集聚和激化。

惡鬥恐怕仍在後頭

第三,此次國際油價大戰與美俄能源戰略較量博弈有深度關係。國際能源行業普遍認為,國際油價大戰如同貿易戰,最終都無贏家。目前俄羅斯37%的財政預算依賴於石油,沙特這一比例高達65%,其他歐佩克成員國的財政收入也嚴重依賴石油收入,尤其委內瑞拉等非歐佩克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目前大多深陷困境。俄羅斯離開了國際油氣市場,經濟社會也將面臨巨大困難。在此危機時刻相互增產而不是減產,將導致整個國際油價直線下滑。而因為目前世界經濟寒風凜冽,再加新冠肺炎疫情,即便油價下跌也無市場。

俄羅斯堅持不再減產,一方面是怒懟沙特等歐佩克國家,但更多是針對美國。莫斯科認為,歐佩克不斷要求減產,其實有大國在背後操控,OPEC+俄羅斯聯盟近年來不斷減產,實際都是迫使俄羅斯將自己的國際石油市場份額割讓給美國蓬勃發展的能源行業,這讓俄羅斯石油高管們大為惱火。俄羅斯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將歐佩克聯盟稱為「虐待狂」,是在為美國頁岩油生產和出口「清除廉價的阿拉伯石油和俄羅斯石油,以確保美國油氣生產的有效性」。

莫斯科認為,沙特要求保持國際市場高油價主要是為了美國,因為美國的頁岩氣開採成本要高得多。如果油價持續走低,美國用工量多達150萬人的油氣行業將難以為繼,數十家美國油氣公司都將破產,大量人員將被裁減,因油氣開採而繁榮的美國將近10個州都將面臨厄運,這對正在競選連任的特朗普總統來說是不堪承受的結果。美國為此力挺沙特,讓沙特出面並聯手其他國家與俄羅斯打「消耗戰」,迫使俄羅斯讓步。但輿論認為,一向強硬的普京不會輕易低頭,料將不斷反擊。

國際市場分析,在此搏鬥情勢下,就看俄羅斯還是沙特,誰會「眨眼認輸」。惡鬥恐怕還在後頭,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場愈演愈烈的國際油價大戰,將給全球抗疫蒙上更多陰暗色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