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昱
給凌亂的房間「換新顏」,需要學會捨棄之道。「斷捨離」是必要的,建議扔掉一年以上沒有用過的物品。將要用的物品按使用頻率分成「每天都用」、「每周用」、「有時用」等類別。「每天都用」、「每周用」的東西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一定將物品始終放在使用處附近。
有一位閨蜜,每次到別人家做客,遇到兩種情形會受刺激:一是對方房間雜物凌亂不堪,再不就是主人居家佈置得十分漂亮,都會使她產生一種衝動,恨不得趕緊回家進行大清掃。捨棄一些東西,讓物品各就各位,扔掉的是沉睡物品,換來的是超然快樂。人不為物累,心不為形役。
莎翁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過去的終究不會再來,停留在過去,只會令自己躊躇不前,甚至深陷精神的黑洞而不能自拔。從另一角度看,衝破這種困擾,有時僅僅在於毫釐之間。要以自己需要為主角,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
捨棄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收拾物品發現自己的內心需求,喜歡上真實的自己。捨棄之道,不等於單單扔不怎麼用的東西,還要發現自己喜愛的物品,在整理中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初次整理應遵循選擇上由易到難的方法,比如陽台上堆滿了廢舊紙盒,不需要過多猶豫,盡快將它們清理出去。
你能想像東西愈來愈多,想整理又理不出頭緒,這種情形令人抓狂。對於廚房物品,最好分為食材、烹飪工具、餐具三大類。在烹飪用具中,又可按大、中、小三類擺放在相應的位置。再比如,我們要拿一件常穿的牛仔褲,不應放在衣櫃裡,而是在床側設置一個褲架。衣櫃和抽屜裡有洞和沒鬆緊的襪子、發黃T恤、穿起來很醜的衣服堅決扔掉,去年的日曆、舊雜誌和不用的老電腦、各種舊家電等等,一概丟掉。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整理了很長一段時間,卻不能再保持原樣。比如,擦了一半的地板,來不及疊的被子、梳妝台上沒旋好蓋子的化妝品,橫七豎八的玩具雜誌書籍,為什麼就不能保持原狀呢?捨棄之道不僅要對過去揮手,還要對各種干擾阻斷。整理時,手機響了,不妨事先靜音一段時間。這並非讓我們放棄社交,而是更專心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台灣作家張德芬說,想要心靜如水,要先暫時放下對天下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被打擾和接受負面的行為模式;捨,順從自己的內心;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這就是心靈上的「斷捨離」。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才能有效地對時間進行管理,對整理並保持從不拖延。
整理房間,聽來勞心傷神,但若身處堆滿雜物之處,不出幾天,你便會感到心浮氣躁。人生所累,往往是因慾望太多。要盡力了解自己的真實慾望,不受外在潮流影響,不盲從,不跟風。讓自己的精神世界不過於繁雜,選擇並專注於1至3項自己真正喜愛的精神滋養,不去盲目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你會突然發現生活變得有趣並充實起來。
另有一閨蜜,在收拾廚房時,發現囤積了大量零食,才知自己發胖的原因。最終她把目光落在烤箱上。她曾幻想過自己烤蛋糕和餅乾,然而現實是--用了幾年蛋糕才烤成功,但黏糊糊的奶油卻讓她沒了興致。至於餅乾從沒烤過,她根本就不喜歡吃。偶爾烤過幾次五花肉,但油污的內壁怎麼也收拾不乾淨。在烤箱這件事上,她得到過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最終,她決定將烤箱送人,連同蛋糕模具等一堆配套的工具。
捨棄之道不僅是一種生活雜物整理的方法,更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斷捨舊我、擁抱新我的生活態度。試想一下,我們經歷「痛苦決絕」的丟棄之後,過段時間又在某處看見了它,會抵擋不住嗎?毛姆曾說:「上帝的磨盤磨得很慢,卻磨得很細。」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從丟掉一件件「雜物」開始,從當下開始,讓環境、身體和頭腦都保持清淨、簡單的狀態。我身邊不乏這樣的朋友,對微信有一種矛盾情緒。有時候,他們也覺得每天花了太多時間刷微信,忽視了與家人和睦相處,不太好。於是,某一天,信誓旦旦地說:哼,我要戒掉微信。可真正退出微信時,又覺得離不開。
我問:你為什麼不看微信?她說:我想找到一個獨立的自己,而不是靠發狀態、靠別人的點讚和評論。我又問:那現在為什麼又看了?她說:因為我的媽媽學會用微信了。我們母女倆一般通過微信聯繫,她喜歡看我發的東東,也喜歡我去給她點讚和評論。看一看微信朋友圈狀態,她才知道女兒是好好的,我也知道媽媽是棒棒的。從這個例子可知,捨棄之道的準則,重在內心感情是否還能維繫,是否讓主人體會到愛與被愛。
運用減法保留最心動的東西,因為隨荇伅′y逝,不是哪一件還都令人心動啊!一個天生的購物狂和收藏家,買來的東西都會盡量保留原包裝,孩子的衣服玩具當作成長記錄,每一件東西都帶蚚h舊信息和滿滿回憶......但放逐它們的同時,也解放了被雜物管控的身心,無比明快而輕盈。
這是一場神清氣爽的洗禮,環境的清新從外部走到了心底。從此,對促銷打折產生免疫,以前恐怕漏掉便宜,現在會對自己說,一直買便宜貨,你也太浪費了吧。往日偶有餘暇,不停地刷淘寶、拚多多,如今真的自己喜歡、需要、適合,才去買。享受輕質生活帶來的清新淡雅,該捨棄的就捨棄,才能找回率真的我。斷捨離,心如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