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興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蔓延,香港也未能倖免。在外防輸入和內防擴散的雙重壓力之下,特區政府採取有力措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每日新增病例維持在較低水平,兩輪紓困措施應運而生,有力撐企業、保就業。
救命與救市兩手都要硬
在抗疫過程中,市民的性命安危當然是第一位的,衛生防護中心、醫院管理局,特別是前線醫護人員付出巨大努力,醫療系統、醫護防治和專業素養獲得本港市民和國際社會認可。
但是,如果只考慮防疫需要,不考慮盡量讓經濟正常運作,一樣可以造成人命損失。疫情對產業發展的供給和需求產生雙重衝擊,造成一段時間內產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的供給減少甚至中斷,超越以往任何一種內生性、擾動性的衝擊。顯而易見,許多企業,正徘徊於生死的邊緣;許多家庭,面臨着經濟困頓;許多市民,手停口停,對於前途感到彷徨無措。
在去年修例風波和當今疫情的雙重夾擊下,出現了經濟蕭索、民生凋敝的跡象。即使疫情消失後,經濟亦不容易立即恢復舊貌。因此,同心抗疫,也要避免經濟陷入泥潭,防止各行各業元氣大傷。政府推出兩輪抗疫基金,規模龐大、覆蓋面廣、手續簡便,前所未有。以戲院為例,規模較大、營運成本也較高,政府按規模計算津貼,每個銀幕發放一筆過十萬元,每條院線最多可獲300萬元。這些措施如果盡快落實,相信有利於穩經濟、穩民生、穩民心。此外,商界、市民也應與政府共度時艱,特別是發展商要承擔社會責任,不因一紙租約而拒絕為旗下商場租戶減租,在艱難時刻主動減租讓利,攜手走出困境。
順勢優化產業經濟結構
疫情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衝擊更為深刻。一方面,傳統產業在疫情中受到嚴重衝擊;另一方面,疫情催生和促進了某些新型產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經濟形勢,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準備,順勢推進結構性改革,形成和激發新活力,優化產業結構,保障就業增長,帶動經濟復甦。
香港存在產業結構單一和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迫切需要培育新經濟,文化創意和創新科技是重要抓手。這兩者是香港最具活力的經濟環節之一,有助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文化及創意產業,不單涵蓋一些新興、受青年人歡迎和以設計、藝術、文化和傳訊為主的行業群,更是一股能帶動經濟、增值和使香港成為更富吸引力的國際城市的多元產業。以網絡視頻為例,疫情期間逆勢而上。多個視頻平台的日活躍用戶數創下2018年世界盃以來新高,日均用戶使用時長創歷史紀錄。其中,有一部影片在互聯網上的總播放量超過6億次,可見用戶對優質文化產品和電影題材的強需求。
香港需要以多管齊下策略發展創意產業,既重經濟,也重文化,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人才及初創公司,促進文創市場發展,推動跨界別及跨地域合作。重點培育影視演藝、數碼娛樂等板塊,特別是把文創思維融入城市發展,讓創意文化產業成為香港軟實力的名牌,打造「東方荷里活」。同時,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有所作為,發揮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產業相容的優勢,促進文化政策創新,在灣區先行先試,共同建設「優質人文灣區」,造就旺盛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及豐富多樣的文化精品。同時,要通過電影大片、經典大戲等載體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故事」和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