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化危為機 謀經濟復甦

2020-04-30
■葉建明親力親為,向商戶派發口罩與消毒液。■葉建明親力親為,向商戶派發口罩與消毒液。

在去年暴亂和今年疫情的雙重打擊下,當前香港失業率已經達到4.2%,是近10年高位。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經濟形態以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外部環境,抗擊風險能力不強。同時香港中小企業佔所有企業的9成多,也是基層市民就業的主渠道。去年一場動亂傷筋動骨之後,今年的疫情更令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本地及外部需求雪崩式下滑,不少經濟行業業務急劇衰退,企業走向倒閉邊緣,市民焦慮日增。

在巨大風險之下,特區政府專門出台政策,「保就業」,救打工仔飯碗。雖然葉建明的企業在香港不是大企業,而且外貿企業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更大,但作為香港本地企業也有一份社會責任,因此,在失業潮當下,葉建明逆勢吸收新員工。他說,同舟共濟、共度時艱並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每個企業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但是,從長遠來看,香港還是需要謀轉型升級,需要借助大灣區修煉內功,強身健體。葉建明呼籲,「在疫情環境下,我們不僅要思考當前『活下來』,更要考慮長遠『活得更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變局孕育機會,危機可以成為轉機。因此我也一直在考慮,危機下的商機在哪裡,如何提前為『後疫情』經濟復甦綢繆。」

他還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傳統產業普遍受到較大衝擊,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卻異軍突起,呈現爆發式增長,表現出強大生命力。疫情下無論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還是消費模式都出現顛覆性變化。這種變化將是長遠的,可能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了新契機。

此次疫情的一些場景是數字經濟的有效實踐:「智慧城市」控制疫情擴散效果明顯;「健康碼」雖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但對於復工復產起到定心丸作用;「宅經濟」改變企業經營方式;作為未來的服務方向,「公共服務智能化」已經在此次抗疫中小試身手。從中可見,AI+前景廣闊,數字經濟時代的潮流勢不可擋,順應並跟隨它才有出路。無論是企業,還是香港整個經濟形態都必須因應改變,未來才有能力從容應對一次次風浪。

作為香港經濟體內的一滴小水珠,葉建明一直在考慮如何抓住這樣的機會,實現「傳統+互聯網」的提升。而他認為,最好的發展之地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內地推出「新基建」規劃,即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這對於數字經濟領先的大灣區如魚得水,如火加薪。葉建明稱,「在大量調研基礎上,我已經做好各項安排,只等待『雨過天晴』前往大灣區做具體部署。」他堅信, 陽光總在風雨後,只要對國家有信心,跟隨潮流實幹興邦,無論是企業還是香港經濟,終歸會迎來美麗的彩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