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後傳統行業難反彈 派錢不足以扭轉局面
本港首季經濟衰退加劇,按年實質收縮8.9%,較環球金融海嘯及亞洲金融風暴時更為嚴峻。中文大學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昨指出,政府全民派錢及「保就業」計劃等只能紓緩家庭及企業的現金周轉,不足以完全復甦經濟。他預計,疫情過後香港的傳統支柱性行業不會有強烈的反彈,因此政府有需要採納具針對性的公共投資,提升社會的整體需求;未來並應加強與大灣區內城市合作。■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重創香港經濟,失業率飆升,企業面臨倒閉潮,特區政府推出多輪紓困措施救市。劉遵義昨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團結卓爾論壇」時預計,疫情過後香港的傳統支柱行業不會有強烈的反彈,即使政府推出現金資助及工資補貼計劃,仍不足以全面復甦經濟,因此政府需要採納具針對性的公共投資,提升社會的整體需求。
須有持久推動經濟措施
他提出了多項措施,包括加快籌劃中的投資項目(例如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明日大嶼願景」的填海及建造工程)、加建公營房屋、醫院以及擴建醫護學校等。隨着內地經濟轉型,香港作為橋樑的角色已逐漸消失,有必要重新定位,例如發展成研發中心、創投基金中心,與大灣區城市加強合作,特別是深圳,發展科研基地,創造不能被移走的就業機會。
劉遵義指出,由於香港沒有條件可「印銀紙」,只能靠財政政策去刺激經濟。本港經濟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過後,不會好像2003年沙士般反彈,因為當年有個人遊振興香港經濟,他相信旅客短時間內都不會重來。而失業率上升,市民亦將較以往消費得更審慎,社交距離亦料要維持一段長時間,故要刺激本土消費及企業投資,必須靠政府增加公共投資有助重建公眾信心,改善公眾預期,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相比工資補貼,以上舉措將能更持久地推動經濟發展。
融入大灣區「取長補短」
此外,劉遵義強調,香港的角色已經轉變,不再依靠出口,但仍可利用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還應加強與深圳的協同合作,培養研發中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取長補短」,融入國家發展。
政府早前預計,兩輪抗疫基金加上全民派錢1萬元,令今年財政赤字推高至3,000億元。劉遵義表示,3,000億元財赤佔本地生產總值約10%,香港累積的財政儲備接近1萬億元,加上沒有任何公共債務,有充分融資能力,只要儲備用得其所,公眾無需為大額財赤感到憂慮。當被問到香港會否有被下調信貸評級的風險,他表示,香港未有任何公共債務,應沒有這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