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在我的體育傳媒生涯中,參與過無數次體育項目報道,最深刻的項目自然是奧運會及世界盃;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很重要的國際體育盛事,如亞洲運動會(亞運會)就是其中之一。
亞運會其實對香港運動員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表演場地,因為大家都明白取得奧運會的參賽資格是難如登天,很多運動員常常掛在嘴邊,要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但要衝出亞洲談何容易呢;正因如此,很多運動員都會先以亞運會為目標,在這裏達到目標後,踏上奧運之路也就恍似不那麼遙不可及。而亞運會之於我,我參與全方位報道亞運會機會不算多,並不像奧運會一樣每屆必然能夠出席參與。
香港運動員都是雄心萬丈去參與每屆的亞運會,因為有機會可以與同為亞洲的45個國家及地區各國爭一日之長短。上一屆2018年印尼亞運會,香港取得8金、18銀、20銅共46塊獎牌,在獎牌榜上排行第13,是個很不錯的成績,也證明了香港有8個體育項目是居亞洲首位。但奈何香港市民好像不大知道香港運動員的輝煌成績,從而加以支持,相信這就是體育傳媒要負的責任。應如何報道亞運會才可以引起香港市民的共鳴呢?如果有一些實力較強的傳媒能夠肩負社會責任,那情況是否就會不一樣呢?
我參與報道亞運會,是由1982年印度新德里開始,當時TVB只派出5個工作人員,包括導演、記者、攝影師、兩個工程人員去報道,製作規模很小,而當時大會對報道賽事也比較簡單,也沒什麼規則需要遵守:那時我們僅用一部攝影機就可以拍攝全場籃球賽事;拍攝跳水,當然也只是用了一架攝影機,而且還邀請了當時中國跳水教練梁柏熙先生,安排他坐在教練席以廣東話替香港電視台評述跳水項目。當時大會對於我們的拍攝,是沒有指定需要遵守什麼守則,但這樣也有它的好處,我們任何時間都可以進入賽場拍攝比賽及作訪問;而拍攝田徑比賽,更可以到場地中間,近距離拍攝中國三級跳運動員鄒振先比賽,在我們傳媒報道賽事方面,這形式是相當之好,一些隔膜也沒有;但這已是30多年前的事,現在很難可以用此方式進入比賽場地內,與運動員面對面進行拍攝。
當然,時代進步了,科技也進步了,以前一個綜合運動會由大會所提供的公共信號賽事並不多,我們香港有部分要靠自己電視台去拍攝有香港運動員參與的比賽,才能把當時的比賽實況報道給香港觀眾去欣賞。
亞運會現在的製作模式不斷在進步中,但香港電視台的步伐卻好像還停留在以前的日子而未能追得上......關於這問題,我們留待下次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