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民間文學粵語講呢啲:識字.人生識字憂患始.識人好過識字.識字天王

2020-07-14

■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從古如斯,擁有一定學歷是改善生活、創造前途,甚或改變命運的先決條件,於是「識字」--認識文字(繼而提升學歷),成為萬千父母對子女的終極期望。中國在經歷清政府的頹敗管治、列強入侵、軍閥割據的洗禮下,人民的「識字率」跌至前所未有的低點。人民政府有見及此,在建國初年積極推動人民提升「識字」能力,主因是使國家能盡快與世界接軌;不到這一基本步,什麼也是空談。

文壇巨擘蘇東坡對「識字」有如下的見解:

人生識字憂患始

意指打從「識字」的那天就開啟了憂患的人生;意味着「識字」愈多,人生愈是充滿憂慮和禍患。這不是與傳統的「識字」觀念背道而馳嗎?翻查蘇東坡的生平,不難發覺他是個很「識字」的人。就是這樣,他恃才傲物、恣意批評,基本上不把任何人包括權貴甚至皇帝放在眼內,因而不很受朝廷的賞識而多次遭貶謫,過着可算是顛沛流離的生活。為此,「人生識字憂患始」只是其個人的感受和經歷,平常人何來套得上去。以下是筆者與蘇東坡超越時空的對話:

人生識字憂患始

識字少時人無知

x x x

人生識字憂患始

識字少到老何依

x x x

人生識字憂患始

識字少時憂患至

歷來官場和職場中流傳着以下一句話:

識人好過識字

「字」當然是指才學,那「人」是指哪些呢?當中的「人」指的是那些有錢有面、有權有勢,具相當影響力的人。假設你才學有限,但有幸「識人」,那你不愁找不到「好位置」;比方說,在機構中可被安排要職,在官場中可被欽點為要員,真是羨煞幾許旁人。對於沒有這個運數,尤其是那些自認「識字」的人,多會用一句「識人好過識字」,聊以自慰。筆者行走江湖多年,當然領略到「識人」的重要性;但說到底如「識字」不夠多,就算給你「好位置」,也因缺真才實學而經常遭人唾罵,到最後可能落得黯然下台的下場,所以筆者口中常掛着如下的一句話:

識字;乞食都唔會餓死,乞食都叻過人!

這亦附帶申明了一點:即便不「識人」,但只要「識字」,還是可以打出一片天的。

如所周知,「天王」是天子、皇帝的代稱。由於其身分至高無上、地位超然,近年人們就用上「天王」去形容一些在某些領域上有卓越表現的人。比方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歌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就被傳媒吹捧為「樂壇四大天王」。

說回「文化界」,如要選個「識字天王」,古時選孔子,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那近代呢?生於潮州,成就始於香港的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自幼朝夕浸泡於其老家的「藏經閣」--天嘯樓,藏書數以萬計;究竟饒公從中「識字」多少,連他本人也表示無法想起。然而,這只是個開始--饒公享壽過百,據說在世上每天都做不囿於一家的學問功夫。換句話說,饒公每天都在「識字」,是故「識字天王」此一頭銜,他是當之無愧的了。饒公的向學精神實在值得世人學習,但話分兩頭,就算是有一定修為的學者窮一生也未必可臻饒公的水平;正是:

東西南北天與地,廣納百川珍與奇;

古今中外遍足印,千百年來有幾人。

筆者就此認為常人的「識字」層面可理解如下:

離開校園不是「識字」的終結。

「識字」不在於多,而是在於準確掌握所學--「不寫錯」、「不讀錯」、「不用錯」。

如每個中國人都能辦到以上兩點,下一個、再下一個「饒公」有望陸續出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