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此山中】新書小結

2020-07-17
■1980年,三姐桂潔在倫敦格林尼治天主教堂,穿上我設計1920年代風格婚紗下嫁Bren Nevin;右一:父親。 作者提供■1980年,三姐桂潔在倫敦格林尼治天主教堂,穿上我設計1920年代風格婚紗下嫁Bren Nevin;右一:父親。 作者提供

鄧達智

父親離世18年,知我者甚少聽我說起父親;上一代家族恩怨情仇永遠說不清。

剔除不掉的一點,卻與我時裝事業緊緊相隨,那是父親的時裝品味、着裝態度;徹頭徹尾我的啟蒙導師,自小耳濡目染。

來自新界元朗千年家族,莫被樣板戲的「地主」形象一竹篙打死一船人;不論舊社會還是新社會,下賤的人何其多?放眼望去現世衣着光鮮官仔骨骨遍地現代專業人士、富二代,何嘗沒有是非顛倒、黑白不分、捩橫折曲,惡棍何止舊時地主?

老日子裏鄉下人表面樸素,生活簡約,自有一套旁人不易感覺的Subtle傲氣,這份心性透過衣服表露無遺;始自童稚眼球,父親對打扮靜態地不遺餘力。那時香港華洋共處,身份的表面 Passport 來自一身光鮮西裝,綾羅綢緞唐裝長衫及光潔私家車,除非身處村中,祖父及父親出門定必西裝骨骨、夏日炎炎偏好白色淺米棉麻恤衫長褲。

至愛歐洲環境與風景,父親衣櫥裏滿是倫敦、巴黎、米蘭選購回來的好衣服。筆者回港首次應徵見工,穿上自父親借來產自意大利的米白薄麻恤衫下襯自己購自翡冷翠的麻質米白長褲及米白麻質Oxford鞋子。父親眼中,不理工見得成功與否,必須予人留下外表恰到好處比較深刻的印象。

這套衣着打扮模式,正好印證上世紀八十年代而後40年,我在中國所見所聞;首次踏足神州大地為七十年代末從倫敦回港度聖誕假;文革落幕未幾破落的廣州,大地充斥菜色,衣服鞋襪髮型還未脫離「藍螞蟻」模式,物質極短缺,何來時裝共商?身上一件從Portobello巿場以兩英磅買來的草綠格仔恤衫,軍褲另加英式棗紅色乾濕褸,已經引來路人圍觀。

然而從中看到曙光,當年不少同胞將頭髮剪個極短乾淨,上身一件比較寬鬆白恤衫,下身襯寬鬆深色長褲,腳登半透明短襪拼黑色或深啡色皮革涼鞋,有點電影《山楂樹之戀》的風景;女同志差不多,只是換了下身薄棉或麻半透明面料裙子。有了這個乾淨企理衣裝模式,中國明天必成時裝大國;至高尚的品味來自簡約。

縱使上海街坊在經濟條件開始上揚時期,穿上睡衣,展示街頭,當世人奸笑視為奇觀,但我明白,那是必經的階段,表示生活優裕,其餘錢買一般鄉下人不講究的睡衣。曾經,男裝時裝表演,袖口的織嘜拒絕剪掉,太陽墨鏡仍然吊着招牌......都是必經過程,引人留意進入新世代的小動作。

今天,你還會在內地看到相同的衣裝態度嗎?

或許偏遠山區,在一、二線城市,人們衣裝老早擺脫港人眼中曾經的「老土」。看中國數十年時裝過程,猶如歷史縮影,從一窮二白來到國際品牌來朝,品味人人不同,總有一些人先到終點,另有一些略遲,都不重要,一切都源於學習,總會到達彼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