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合研模型】浸大析社交數據覓復工時機

2020-08-04
■ 數據模型依四個社交場景、七個年齡層量化計算傳播風險,更加仔細。《EClinicalMedicine》圖片■ 數據模型依四個社交場景、七個年齡層量化計算傳播風險,更加仔細。《EClinicalMedicine》圖片

新冠肺炎持續衝擊全球,世界各地包括香港都再次面臨大規模爆發,情況嚴峻;壎舠M家表明,疫情已難望透過長期社交隔離而終結,人類必須學會與之共存,在防控疫情與社會正常活動之間求取平衡。

面對此兩難的「新常態」,浸會大學與內地團隊合作研發了嶄新的數據模型,量化計算七個年齡層於四種社交場景的感染風險,以及隔離措施對經濟影響的參數,幫助決策者依據當時處理病例的能力,衡量於何階段調控復工、復課等措施。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到他日疫苗面世時,模型亦能幫助判斷出優先接種群體,可望將保護作用最大化。

本港確診數字持續高企,而亞洲及歐美多地亦在放寬隔離及重啟經濟後,疫情再次爆發,情況令人憂慮,也讓人關注隔離措施與回復社會活動之間應如何平衡。

浸大計算機科學系講座教授劉際明及助理教授劉泱的團隊,聯同內地專家嘗試從數據入手,共同建立嶄新的「新冠肺炎傳播與風險在線分析工具」計算模型,明確描繪及量化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模式,找出不同年齡層的人於各種社交場所的感染風險,從而對復工復課計劃等進行前瞻性分析。

劉泱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解釋,「國際上有不少針對新冠肺炎的計算模型,但主要都是針對確診數字,即預測今天、明天會有多少病例」,他表示,若只單單考慮病例數目,對決策者的幫助有限,故此模型旨在從科學角度提供參考。

年齡場景分組 尋找傳播情況

計算模型將人群按年齡分為七個組別,並設定家庭、學校、工作環境、公共場所/社區等四個場合,根據各類場景的設定而建模、分析,從而找出疫症在哪個年齡層、哪個場合的傳播情況。

劉泱舉例說,在家庭場景中,「中年人就像一個核心,既會接觸小孩,也會接觸老人,而伴侶的年紀一般相若,所以在這個場景中,中年人互相感染的風險會最高;在學校場景,由於年輕人之間的接觸較多,所以感染風險遠較其他群組為高。」

研究團隊曾根據相關模型,計算1月至2月內地多個城市的感染數字,分析結果與實際確診數趨勢一致。

劉泱續指,「結合對確診數字的預測,就可以把潛在風險,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強度反映出來。」

為進一步擴大應用層面,只要為模型輸入特定城市的人口特徵、確診數字、當地本地生產總值(GDP)、社會的復工比率等各種參數,「我們就能告訴他們復工的風險,當中包括可能產生的病例數字,還有對GDP的影響等。」

衡量處理能力 考慮防疫政策

他表示,基於有關預測評估,政府可以衡量自身情況制定政策,「若有能力處理這些病例,便可考慮早一點復工,減少對經濟影響;如果想最穩妥,可以延後到完全不會產生病例的時機復工。」

劉泱提到,上述在線計算模型具開放性,讓各地政府、學者下載,並可因應不同地方特性修改參數,例如歐洲家庭結構、學生的交流情況不一樣,只要按需要修改,結果會更精確;而針對香港情況,「亦可根據大中小學復課計劃、隔離措施等設定參數,算出復課所帶來的感染風險。」

劉際明則表示,計算模型對未來也有參考意義,「若疫情持續爆發,出現第四波、第五波,我們可以進行計算,看看要不要關閉所有設施。我們也可以對疾病進行前瞻性分析,一旦出現爆發,政府做些早期預警,訂立可行的措施計劃。」

疫苗被視為能全面防控疫情的關鍵,但其研發需時外,即使成功面世,初期供應勢必緊張,劉際明說,「這個模型很多技術可以沿用,我們可根據人與人之間的感染風險,從而判斷為誰優先接種疫苗,繼而對整個社會起到最大的保護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