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陌生的國度:俄羅斯》
作者:楊立明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
「俄羅斯是一個謎中之謎。」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這句話,印在最近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走進陌生的國度:俄羅斯》書封上。翻開楊立明的這本新書,宛若步入一場解謎的旅程。
香港作者的遊記隨筆類作品,寫日韓者眾,寫英法、美國乃至北歐者亦不少,卻少見關注俄羅斯這個遠東大國的作品。原因為何?或許正如作者在全書開篇所談及的,因距離遙遠,故「望而生畏」?我相信,此處的距離,並非意指地理空間的距離(畢竟從香港乘飛機去到中俄邊境的海參崴僅需四個小時,比飛去港人鍾意的東京用時更短),而更多地指向「心理距離」。畢竟,在那個多雪陰鬱的遠地,作曲家如蕭斯塔高維奇等用近乎嘶啞的旋律抒寫壓抑與掙扎,更不用說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巴斯特納克等著名作家流傳後世的那些直指人心的厚重作品了。當人們用半調侃半歆羨的「戰鬥民族」來形容俄羅斯這個偉大鄰邦,他們想像俄羅斯人在豪飲伏特加、在大啖熊肉,並津津樂道於當年拿破崙和希特勒在俄羅斯嚐到的滑鐵盧苦果。
而真實的俄羅斯呢?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蘇聯政權解體以及經濟危機之後的俄羅斯呢?《走進陌生的國度》沒有過多講述這個遠東大國往昔在軍事、工業、藝術和文化領域的輝煌,而是將時鐘撥至當下,檢視這個曾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大國如何在1980年代末期陷入經濟的泥淖,又如何在時移世易中頑強求生的故事。與走馬觀花式的導覽與紹介不同,本書作者楊立明曾在俄羅斯工作生活數年,在當地從事傳媒的他,因工作便利得以深入了解工業、城市建設、科技發展和藝術文化等不同領域的俄羅斯現狀,並以「拼圖」方式一一在書中呈現,雖不能說完整還原俄羅斯當下發展圖景,但至少為遠處讀者了解這國家的此時與現狀,提供了更近的距離與更貼地的視角。
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走遍俄國南北」談及俄羅斯七座城市,從莫斯科、聖彼得堡到索契和喀山,各有歷史,各具特色,凸顯文化的多元景觀;第二部分「俄羅斯的靈魂」主要講述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有名人新貴,也有普通男女;第三部分「標題背後的故事」,則關注當下熱點,如中俄關係、代際差異、貪腐以及同志平權等,以「親歷者」身份指戳俄羅斯當下社會及民生面臨的種種挑戰。書中固然有生動的實例,有多元視角,並融合歷史及當下的敘事,可讀罷全書後,我仍有意猶未盡之感。
或許因為傳媒工作的背景與經驗,作者在寫作此書時,更傾向於沿用新聞寫作式客觀陳述的筆法,羅列事實,而將「己意」藏於其後,可是,作為一部意在「解謎」、意在帶領讀者探索並引其思考的作品,僅僅有大量的事實、有生動的圖片和故事,是不足夠的。視俄羅斯為「陌生地」的讀者如你我,渴望在書中見到更顯明的姿態,包含更多情感的記述,以及更直指人心的議論。我不由想到早些年讀過的相似題材作品,例如林達夫婦的《近距離看美國》和《帶一本書去巴黎》等,同樣是關於他處國家和城市的觀察與思考,同樣是糅合過往與現今的筆法,但作者憑藉在地式的書寫,由第一手的資料引出思索、引出喟歎與感慨,令讀者產生「天涯若比鄰」的親近之感。
的確,楊立明的處女作《走進陌生的國度:俄羅斯》為我們揭開俄羅斯的神秘面紗,但面紗之後的俄羅斯,看起來不夠立體、不夠有棱角,不是我們在夏加爾畫中見到的、又浪漫又憂傷的俄羅斯,也不是我們在柴可夫斯基與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中聽到的俄羅斯。我期待作者在他下一本講述俄羅斯的書中,能夠更暢快恣意地陳述、表達並抒懷,而那也會與俄羅斯這國家的性情,更為契合。■文: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