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作家王芊媛:遠見是世界給年輕人開的一扇窗

2020-08-14
■王芊媛建議年輕人目光放長遠,不要只停留在香港。■王芊媛建議年輕人目光放長遠,不要只停留在香港。

香港這個國際城市,依山傍海,有獨特的歷史印記,在遼闊的世界版圖上,都是個不容小覷的大都會。但,說來先進、富裕,龜兔賽跑的故事總是這麼描寫,率先領跑的,未必能笑着贏得這場比賽。隨着中國內地城市,甚至東南亞等地的新興產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迅速發展,科技、工業以及製造業等等的厚積薄發,香港眼看已被迎頭趕上,再無法以傲人的姿態佇立。面對這樣的窘境,有人依然坐井觀天,有人已經迎難而上--《金邊--網紅打卡自遊行》 一書的作者王芊媛,便在這茫茫逆境中為香港的年輕人尋找着一絲生機,這份希望,叫作「遠見」。

王芊媛是個典型的在香港出世長大的「港孩」,父母從事金融相關的行業,她也就在家人的意願下順理成章地讀了經濟,「但我一直都知道這是我『應該』做,而並不是『想』做的選擇。」她笑着說,不在順流中被生活推着走,就是她在黑暗中找光的動力。

培育自律 勇敢吐露心聲

儘管作為「港孩」,自小便在溫室中培育着長大,但王芊媛的父母有教育的遠見,從她五歲開始,便每年將她送往內地參加訓練營,感受自律與嚴苛條件下的高溫。「當時的訓練營是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要起床,被子要疊得方方正正,像豆腐一樣。」王芊媛回想「軍訓」一般的生活,並不覺得那是苦,而是一種堅韌身心被磨礪的感受,「我的天性還是屬於比較藝術型的人,但是我相信自律絕對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大學畢業後的王芊媛進入銀行工作,但不久後她便感受到工作舉一反三,並不能給她帶去過多的成就感。去羅馬的道路不只有一條,雖然王芊媛對經濟說不上發自內心的熱愛,但寄知識於喜好,她憑藉經濟知識方面的儲備,開始了有關經濟文化的寫作。寫作對她來說是喜好,亦是天賦所在,成為獨立撰稿人之後,她便辭去了穩定工作。

寫作對她來說絲毫不陌生,早在求學期間,她便「膽粗粗」給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首梁振英先生去信,對「梁振英叔叔」袒露年輕人的生存現狀,以及對社會的見解,一寫便是幾年。「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靈光一現』,其實不管當時這個舉動是不是有用的,仍然很感激那時候勇敢去表達的那個自己。」王芊媛說道,「那時候陸陸續續有得到梁振英先生的一些回應,並且真的看到社會上有一些做出來的事情,就有一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感覺。」

機緣中遇上 撰書介紹金邊

從事寫作後,王芊媛一直希望能夠出版屬於自己的著作,但她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完成自己的職業理想,同時也能給社會創造價值。

「遇上金邊這個城市是一種機緣巧合。」王芊媛在尋覓寫作題材的時候,分別結識了好幾個在柬埔寨從業的年輕港人,這不禁讓她開始思索,並且對這個國家感到好奇起來。「那時候覺得,這是不是一種趨勢呢?我就決定自己去看一看。」她說。

王芊媛啟程前往金邊居住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她發現那裏的人很歡迎中國人,「當地人大部分都沒有去過中國,但是很多人中文卻講得很好,」她形容那邊的人以中國為發展的榜樣,「他們覺得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發展非常迅速,希望也能夠效仿。」此外,王芊媛認為柬埔寨相較於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來說,更為對華心存友好,「他們的笑容很親切。」她說。

回到香港之後,王芊媛便撰寫了這本關於金邊的書,她以旅行的輕鬆模式,但是其中插入了經濟現狀、政策,希望香港的年輕人能夠將眼光放到發掘新的領域上。「柬埔寨這個國家仍然在發展的初期,所以它的很多政策都是歡迎外國人去發展、投資的。」她介紹道,「例如在柬埔寨開公司有九年的免稅,並且由於是以美元為主要貨幣的國家,所以是沒有外匯的管制的。」王芊媛希望透過一本旅遊書,能夠讓香港的年輕人去認識這個國家,並且帶上商業的頭腦去探索。

「金邊的起步比其它城市晚,所以還有很多土地和空間去開發,它雖然晚,但是會建設得更新、更大、更先進。」她感慨現在社會的氣氛很浮躁,香港的年輕人總覺得社會或政府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機會,但她認為年輕人的目光不要只在香港,希望香港能夠給年輕人多一些道路和選擇,「先去了再說。」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