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博士
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一個「內循環」再加上「內外雙循環」的經濟發展大方向。這是比之前每年12月經濟會議制定的「去槓桿」、「六穩」、「六保」更重要的大方向決策。「去槓桿」、「六穩」、「六保」都只是為期一年左右的中期經濟政策。「內循環」與「雙循環」則是一個執行多年的長期計劃,投資者必須好好地學習解讀真正的內容。
有些人一聽到「內循環」就想起「塘水滾塘魚」,認為是錯誤的閉關自守,也有些人認為所謂「內循環」,不過是鼓勵消費,要消費就需要錢,錢從何來?更有趣的是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批評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食物,人大法工委也會研究立法防止浪費食物。於是,又有人覺得中國政府一方面想鼓勵消費,另一方面又不准浪費食物,豈不矛盾?
很明顯地,許多人對這個新的政策大方向有了錯誤的解讀。
是的,「內循環」包含擴大內需。中國內需佔GDP的比例低於西方先進國家。因此,擴大內需的確可以擴大GDP,提高整體生產力。不過,擴大內需不是簡單的鼓勵消費,更不是鼓勵浪費。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的確把浪費,甚至把自然災害也當成能增加消費的好事,他們認為地震、水災、風災之後就出現了災後重建的機會,重建帶來消費、就業機會。這個理論只有像美國這種可以無限量亂印鈔票來花的國家才有似是而非的效果。實際上,若政府想進行基建,沒有地震、水災、風災也可以投資於新的基建。新的基建可以促進經濟更進一步向前發展,而不是只是單單讓無家可歸的人得到安置。也就是說,浪費式的擴大內需是莫名其妙的理論,這好比聘用100人在地上挖洞,再聘用100人把這些洞填回去一樣的歪理。
中國並不是打算閉關自守。因此,「內循環」要配合「外循環」而形成「雙循環」。不過,首先得把「內循環」搞好。所謂循環就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消費鏈,從原料到生產到最終消費的整條供應鏈。「內循環」並不是單純地增加供應鏈最終的消費,而是完善整條供應鏈,盡可能做到整條供應鏈自給自足。這是因為面對美國來勢洶洶的各式各樣的封殺、制裁而不得不如此做。美國不提供芯片,就得自己研發生產芯片,中國糧食、能源不足,就得減少浪費食物,提高糧食生產技術以增加糧食生產。也得加快發展新能源,包括核能、風能、光能、水能……
在完善產業鏈的過程中就是大量的投資機會,所以說「內循環」絕對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消費、基建投資,特別是新基建的投資更是重要,也是未來中央經濟政策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