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入木」何止三分

2020-08-28

何冀平

幼年有幸與黃永玉叔叔比鄰而居,那時他正值壯年。黑暗中畫明窗的年月,風大雨大,他每天叼個大煙斗在小院出出進進,未見他動怒,未見他悲哀,外面連串淫火燒,沒有把他燒成炭,反把他燒成一團火,走到哪裏亮到哪裏,發出耀眼光芒,一直燃燒到96歲的今天。常說,創作者一生最好的作品出自精力最好的壯年,黃叔叔的創作之火卻是愈燒愈旺。

8月26日起,名為《入木》的《黃永玉版畫藝術展》在北京展出,「入木」這名真好。傳說王羲之筆法有力,在板上寫字,木工刻字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故曰入木三分,後用來形容對文章事物見解深刻透徹。黃叔叔的畫,通俗俏皮,內含深意,洋溢着人間煙火,又道盡世間不平、不公、不善、不仁,洞明透徹,聰明睿智,「入木」何止三分。

黃叔叔為畫展寫了一篇序文(見圖):

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裏了,可能400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版,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千山萬水8年抗戰,這些木刻板子居然還能聚在身邊,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不離不棄地過了96年。

我一輩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不多,過日子倒是從來不敢苟且,不敢懶惰,怕都是刻木刻養成的習慣,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深怕出現差池。在軍墾農場勞動3年,末尾那段日子跟同事張佩羲聊天,我說回北京不刻木刻了,他問:不刻木刻,你吃什麼?孔夫子曰,吾生也賤,故多能鄙事,我想找碗飯吃大概不困難。一個人老了,要不倚老賣老便是信口開河,請原諒。

黃永玉

此次展出木刻作品400餘幅,有100多幅是早年作品,曾與黃叔叔一同流落到香港,是夫人梅溪阿姨多年來,如寶如珍的守護,是兒女們一點點一箱箱,從香港帶回北京,木刻畫作是黃叔叔一家人心血的珍藏,難得一見,觀者有福。

黃叔叔除了畫畫、木刻、雕塑,還寫文章,90多歲高齡仍然上午畫下午寫,他不用電腦全是手稿。他還寫劇本,他寫劇本的時候我還沒出生,如今每當倦怠時,就會想到黃叔叔,像他一樣「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一字一字小心寫下去,不容有差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