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從改革開放四十年到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年,中國走過了令國人興奮、世人震驚的四十年,因為這四十年的經濟發展成果和社會面貌變化在許多人的預料之外。
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經濟特區,深圳不但是改革開放的窗口,也成為改革成功與否的先行示範城市。今天看來,在經濟發展和創新科技上,她是成功了,而且比許多人預期的更成功;在這兩年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中,這個年輕的城市居然「超越」歷史悠久的「北上廣」而成為國際焦點。因為這裏雲集了多間國際級的新經濟或高科技公司,比如中興、華為、騰訊和大疆等,它們提供的服務和創造的產品通行世界,並對一些國際知名品牌構成威脅。
當然,深圳的變化遠遠不止這些,各種城市硬件如機構設置、市政建設、基礎設施、生活配套,乃至例牌的高樓大廈等必不可少,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更新中,對於一般市民和遊客來說,環境安全、市容整潔、生活方便、空氣清新等更重要。
由於近在咫尺,許多香港人都去過深圳,甚至多次,也有不少人住在深圳,但真的認識和了解這座城市的人恐怕不多。對傳統港人來說,她猶如一個「暴發戶」。在早年,深圳是港人的廉價消費場所,尤其是低下階層。羅湖區的足療按摩、洗髮修甲,乃至後來的高檔水療、打高爾夫球,都是港人常去消費和消遣的節目,而她周邊不斷擴大、豐富和升級的各個主題樂園也成為港人家庭樂之選,如果不帶意識形態偏見和盲目崇洋,像位於鹽田區的東部華僑城可媲美迪士尼樂園。
對於文藝青年來說,最具意義的相信就是「深圳書城」了──當然,這只是廣義上的概念。四十年來,從羅湖區一間小小書店不斷擴張、完善、提升,到今日已形成連鎖式經營的知名品牌了。無論是走進今日位於福田區蓮花山下的中心城,還是分散於各區的各式獨立書店,到深圳買書乃至在書城打書釘仍然是一代代香港文青的假日指定動作。筆者就有多位朋友常年到深圳搜羅新書、好書。
去年「黑暴」頻仍期間,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成為不少港人紓緩怒火兼約友聚舊的「逃難之地」──從滿目瘡痍的擁擠家園走進對岸綠意盎然的空曠公園,豈止是透一口氣或呼一口清新空氣!今日的深圳,對香港人來說,還有更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