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優先實行大灣區人員往來正常化

2020-10-09

高佩璇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特區政府宣布延長入境防疫管制措施至12月31日,相信許多有兩地往來迫切需要的市民都承受不住了。在當前香港第三波疫情基本受控的情況下,特區政府與內地協商,應該盡早採取病毒檢測、健康碼等先進手段,與內地實現通關正常化,特別是要優先考慮大灣區人員往來的正常化。

一場疫情無情地暴露了非常態下大灣區融合的「物理」阻隔。從2月至今,因為兩地強制檢疫隔離共28天,導致兩地居民的往來極為不便,處於幾乎停頓狀態。去年香港與深圳陸路口岸通關總人數2.36億人次,平均每天65萬人次。今年僅以9月份統計,開放的港珠澳大橋和深圳灣兩個口岸,每天總通關人數不到2,000人次,相差325倍。人流不通造成的經濟損失、時間耗費以及合作受阻等,無法估計。

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抗疫措施,我們都堅決支持。人命關天,極端情況下的任何非常措施都可以理解和必須執行。近期確診的本地源頭不明個案不斷,說明隱性傳播鏈仍然存在,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稍稍鬆懈就會出現第四波疫情。政府實施的防疫工作雖然取得成效,但不能因此而自滿,仍有改善空間。為了進一步找出社區中的隱性患者,政府可進取一點,針對某些行業從業員實行強制核酸檢測,例如:公共服務業、接觸服務對象前線工作人員、長者、飲食業等等。現時本港檢測能力可達每日9萬個,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堵住隱性傳播。以更為主動的防控措施作為支撐,香港才有條件與內地協商,逐步實現通關正常化。

港人與大灣區聯繫緊密,投資創業、研發合作、工作學習、居住養老人數眾多,業務往來密切,需要實現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的自由流動,而其中人流暢通是最基本的要求。大灣區建設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的新實踐,需要以改革開放的心態做一些先行先試的嘗試。非常時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如何保持暢通,是這次疫情給我們的新課題、新挑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