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艾迪亞·米勒攜新作亞洲首展 多種媒介回應社會大事件

2021-01-12
●多媒體藝術家艾迪亞·米勒。●多媒體藝術家艾迪亞·米勒。

藝術形式、顏色的運用、線條、形狀的結合,不同人有不一樣的詮釋,但無論作品是否能夠刺激觀賞者的視覺觀感,它們卻必定是一扇通往藝術家內心世界的門。而作品中所沿用的元素則像是一把把鑰匙,讓觀賞者自行揭開當中所傳遞的信息。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陳苡楠(部分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甫入畫廊,絢麗的色彩和幾何圖案完美搭配的藝術作品一下敲醒了觀賞者的靈魂。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由即日起至1月30日舉辦展覽《花落花開》( A Matter of Time ),展出共十四件來自美國、現居舊金山灣區的多媒體藝術家艾迪亞.米勒(Adia Millett)全新創作的畫作和紡織物,例如:《Resurrection》、《Invasion of Gold》、《Bird in Flight》、《Adornment》以及《Grandfather》等賦有個人意義和話題性的作品,給觀賞者帶來從視覺上微妙的觀感體驗直抵心靈的甦醒。

拉近彼此的藝術作品

多年以來,米勒一直用繪畫、攝影、錄像、紡織物、裝置以及詩歌等媒介作為創作形式,以回應當前的歷史時刻、家庭關係、性別議題等,甚至會在創作過程中進行個人靈性的探索。「創作的時候,我不但從自己的角度,還會去感受其他人的經驗。」米勒認為即使世界有不同的聲音和想法,但人們在觀賞同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都能夠在當中編織屬於自己的故事和得出解讀,所以她相信藝術有連結人的功能,能夠營造和而不同的氛圍,而非用來分化。「我們對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回應方式,學習靈活應對事物,在我的作品中佔據了重要的元素。」米勒說。

首次在亞洲設個展的米勒,雖然因為疫情未能親臨香港,但她創作的部分作品都投放了對香港熱門話題和大事件的關注。其中作品《Resurrection》就用對稱,並重複的幾何圖案和顏色來代表擁擠「棺材房」、高樓大廈和高密度住宅,以回應香港和她身處的舊金山灣區都面臨非常迫切、嚴重的住屋問題,米勒盼藉茧e作探討人在不同處境中的演變和過渡。「畫作讓事物變得抽象起來,但我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扇窗,讓觀賞者進入另一個世界。」米勒強調自己創作的並非寫實的作品,而是一種她對身邊事物的詮釋。另外,作品《Coming Apart》和《Tent House》亦深化對「家」的探索,抨擊國家和私營部門,在藝術中為被剝奪人群的老百姓挺身而出。

藝術符號勾畫出情感

而《Grandfather》和《Adornment》則被米勒稱它們為「非常個人」,並且是這個展覽中最喜歡和滿意的紡織作品,她用了祖母給祖父做的領帶作為創作物料,不但傾注了內心對祖父母的情感,也在當中探索文化的變遷以及性別的議題。兩件作品皆用了多條祖父顏色鮮豔、有豐富圖案和線條的領帶凸顯主題,並用經過裁剪的碎布襯托出搶眼的效果。「我們經常覺得飾物是屬於女性的,總讓人聯想到珠寶首飾和帽子等物件,而我們很少會想到領帶就是男性的飾物。」領帶,無論作為男性的必需品還是飾物來說,米勒藉茪@個「區分男女」的物件,來延伸對性別角色的思考。

「我創作的過程是通過結構、移除、替代、剪裁、黏貼、縫紉及建立圖形和物件,在過程中探索未知和偶然瞬間中的無常故事。」被問到平日如何選擇藝術形式來表達主題,米勒就提到繪畫往往能更隨心、能夠按茠衝惘茼獢A而紡織作品則需要更周詳的計劃,例如是對作品大小和形狀的量度,米勒強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過程。米勒坦言紡織和繪畫之間能夠互補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表達會隨生命不同的階段而改變。「對於那些利用多元創作方式、嘗試不同媒介的藝術家,我非常敬重。」自從大學畢業就開始繪畫創作的米勒,當中在不同的物料中摸索,沒有再畫畫,直到2016年才開始再執起畫筆回到繪畫創作中,因為米勒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應該勇敢去冒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