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古典瞬間】火柴的前世今生

2021-01-12

王兆貴

在水生動物中,螃蟹是比較另類的一族,八條腿支稜荌冪n橫茖哄A兩隻眼探出來酷似火柴頭。大約是受此啟發,在我老家膠東一帶,人們通常會用「瞪起觸燈頭眼」,來調侃那些見了好處就來精神的人,聽起來形象而又風趣。方言中的「觸燈」,後來被稱為火柴。

在我懂事時,還沒有「火柴」這個詞,就連「洋火」也是後來的叫法,不用說「自來火」(打火機)了,鄉親們跟火柴叫「觸燈」。從文獻記載看,這一發音可能只限於膠東,我國大多數地區把火柴稱為「取燈兒」。在馮夢龍白話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那個貪了陳大郎銀子的薛婆子,就是以「忘記帶取燈」為由,設局誘騙三巧兒上當的。由此可見,「取燈」之說最晚可追溯到明代。也許是由於轉音諧讀,相沿成習,鄉親們才把「取燈」說成「觸燈」的。但就字義而言,記為「觸燈」比「取燈」更為妥帖。「取燈」會讓人誤以為是將燈取來,而「觸燈」的意思則是通過觸碰點亮燈盞。

原始火柴的出現,據說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齊受到陳國與北周圍攻,生活艱難,宮中照明、燒飯都成了問題,宮女將硫磺粘在木棒上引火取得成功。這種稱作「發燭」的物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火柴,只能算「準火柴」。到後來,發燭不斷改進,並有了「引火奴」、「取燈兒」等別名。十九世紀後,英國人發明了初級火柴,但有毒且易自燃,經瑞典人改進後才有了安全火柴。火柴剛傳入中國時,人們稱之為「洋火」或「洋取燈」。直到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才改口叫「火柴」。

小小的火柴很不起眼,也很便宜,過去到供銷社買一包十盒只要兩毛錢,但就像柴米油鹽一樣,當年也是百姓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段時間,大眾火柴需要憑證、憑票才能買到,其緊缺程度可想而知。為了節約火柴,人們通常會用柴草從有明火處引火,來點燃油燈或爐灶。過年放鞭炮,為節約起見,先用火柴點燃一支香,然後用香頭引燃鞭炮。

火柴普及的初期,在偏遠的農村中,還殘留茪@些古老的取火方式。如利用火鐮與火石磨擦後冒出的火花點燃火絨,點茪F的火絨,呈暗火發煙狀態,燃燒得也比較慢,輕輕吹一下,便會冒出明火。在我離開家鄉之前,還曾看到叼虓炡U的老人用這樣的方式點旱煙。再如,在太陽光下,將凸透鏡的焦點對準易燃物取火,這個法子可以說是先民利用太陽能的最早方式。在《淮南子.天文》中,就有「陽燧火鏡」的記載。大意是說,中午時分,用凹面銅鏡聚集陽光的熱量,使枯乾的艾草燃燒。火的使用,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火柴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

於今,隨茈握齙鷋P及電子打火器的問世,傳統火柴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日常難得一見它的身影,但就像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所閃爍的光焰一樣,其文化象徵意義卻仍將存留在人類的歷史記憶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