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科學講堂】夜空無星光 氫氣說故事

2021-01-27
● 星星的光芒不時有足夠的能量能將氫氣的核子與電子分開。 網上圖片● 星星的光芒不時有足夠的能量能將氫氣的核子與電子分開。 網上圖片

每次談及天文學,我們可能大部分時間只會想起觀察各種星體、黑洞。其實並不盡然如此:在沒有星星的地方和時間,宇宙也是充斥茞B氣的;這些氫氣,其實也蘊藏了不少宇宙的奧秘,同時也是不少天文學家熱心觀察的對象。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利用氫氣去觀察宇宙這個課題。

觀測輻射 看穿黑暗

現今科學家們相信,宇宙於一個大爆炸中誕生,隨後逐漸膨脹;宇宙之中的物質和能量隨蚇接而慢慢演化,最終變成今天的模樣。

我們見到宇宙中最早的光芒,大約源於大爆炸發生38萬年之後:當時宇宙中的原子核與電子組合成不帶電荷的氫氣原子;這些不帶電荷的原子對光線影響較少,儼然變成一片透明的材料,宇宙中的光線因此得以不受障礙地向四處傳播,甚至被我們的儀器偵測到。

不過,其後宇宙卻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這個時候宇宙中的主要成分是氫氣,還未有一顆星星,更談不上任何星光。

幸好氫氣也不是完全不會發出輻射:當氫氣原子中的核子和電子改變它們的排序,氫氣原子可以吸收或釋放一種波長21厘米的電波。這些電波向四面八方傳播,自然也可以到達地球給我們觀測。因此過去的宇宙也不是完全黑暗:視乎我們觀察哪一種輻射。

記錄電波 觀測黑洞

藉由這種波長21厘米的電波,我們可以推論出氫氣的密度、移動模式等資料;也由於氫氣長期充斥於宇宙的各個角落,這些資料可以讓我們對宇宙各個時期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剛剛提及的黑暗時代,因為當時可以讓我們觀察的對象本來就不多。這種21厘米的電波,倘若能夠詳盡記錄,可以成為一套有用的「電影」,向我們展示宇宙演化的其中一個面貌。

縱然是星星已經出現了的時代,這種21厘米的電波還是很有價值。星星的光芒不時有足夠的能量將氫氣的核子與電子分開,也就是將氫氣「電離化」了。

電離化了的氫氣不會再發出這種21厘米的電波,因此反過來說,這些21厘米的電波也可以告訴我們星星形成的過程:假若我們在一個地方見到這種電波逐漸變弱,可能就是一顆星星在慢慢形成了。

另一方面,其實這也是觀測黑洞的一個方法:星星的輻射向四面八方平均分布,因此會在星星周圍形成一層均勻的電離了的氫氣;反過來說,黑洞的輻射會傾向於某些方向發射,因此被電離了的氫氣就會集中於某些地方。憑茪尷R電離了的氫氣的分布,我們就可以推斷出黑洞的影響。

其實早在1960年代,著名俄國天體物理學家澤爾多維奇(Yakov Zeldovich)與蘇尼亞耶夫(Rashid Sunyaev)就已在討論量度這種21厘米電波的可能性。不過要緊記的是,這些電波在四處傳播的時候,宇宙也在膨脹中,因此這些電波會被慢慢拉長:當它們到達我們的眼睛或儀器時,波長已被拉長至1.5至20米,相當於15至200兆赫的頻率。以香港的情況作比較,這正好跟我們電台使用的FM頻道相互重疊。不難想像,要從這些人工電波之中搜尋出來自宇宙的訊息,在1960年代並非易事。

量度21厘米電波的技術,其實並不困難:一段常用的天線,可能已經足夠了。我們需要的,反倒是優秀的數據分析能力。幸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運算能力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時至今日,天文學家們已開始得到一些初步的數據;相關的觀測儀器,也正於世界各地準備中,包括澳洲、南非,甚至南極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在這課題聽到不少新發現!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