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通識科須增強國民身份認同

2021-02-04

黃偉雄 MH, JP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

通識教育科於2009年成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旨在考核學生多角度分析能力。不過推行多年一直備受爭議,其中的批判性思考亦被「異化」,脫離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能力的宗旨。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認為,未來通識科需重新定位,加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及國民身份認同,致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愛國者治港」人才。

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在行政長官述職時發表公開講話,強調香港要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何謂「愛國者治港」,鄧小平先生曾提及3項標準,包括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不損害香港繁榮和穩定。

要培養出下一代「愛國者治港」的人才,教育一環尤其重要。自行政長官於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通識科以來,教育局已公布一系列改革內容,期望當局設定通識科的目標及定位時,特別注意加強培養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民族文化認同是讓年輕人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基礎,改革通識科,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協助他們認清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及未來發展,有助建立學生的國民歸屬感和國民身份意識,認同國家的成就及價值觀。

文化認同是促成國民身份認同的關鍵,亦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必要條件。要有效在香港推行國民身份認同,要從小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在小學甚至幼稚園加入相關課題,讓學生從小認識自己的公民身份。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同樣重要。希望通識科亦應培養學生擁有國際視野,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成為具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棟樑之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