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窯,早在元朝《至正直記》中已有「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的記載。在宋代五大名窯當中,屬哥窯最為神秘。
究其原因,是因為哥窯的確切窯址仍未被發掘到,或者說尚未被確認。明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中,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似乎將出處指向了浙江麗水龍泉。
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開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但與博物館內收藏的「傳世哥窯」相比,二者的外形、胎色、釉面和紋片均有不同之處。
關於哥窯窯址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絲毫不影響歷朝歷代對哥窯的喜愛及推崇。傳世哥窯受到明清時期皇帝的喜愛,以乾隆帝為例,數件傳世官窯的器身上,都鐫刻着他的御題詩。明清帝王更下令仿燒哥窯,明《長物誌》中可查閱到「宣德冰裂鱔血紋者與官哥同......」的記載。
到了現代,完整保存至今的哥窯數量已十分稀少,大部分藏於北京及台灣故宮博物院及其他博物館內,私人藏品更是珍稀,筆者收藏的一件南宋哥窯葵口洗,曾為美海軍上尉愛德華.皮爾斯舊藏,後流傳至倫敦古董商Sydney Moss。
哥窯在拍賣中更是屢創佳績:1991年,香港佳士得一件哥窯八方貫耳瓶以1,100萬港元成交;2015年,紐約佳士得以108.5萬美金拍出一件南宋/元哥窯水丞(高7.3cm);2017年,北京保利拍出一件宋(元)哥窯倭角方洗(7.2cm),成交價為2,645萬元人民幣,幾乎為估值的9倍之多。●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