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融危機拉低消費預期,內地零售業為求自救大打價格戰。
東方爾
「這場莫名其妙地颳起來的『金融危機』風暴,什麼時候才會過去啊?」每一天,一看完報紙,讀完有關於金融風暴中全世界又有多少企業行將倒閉,各國政府又紛紛出台了多少救市的方案之類的新聞之後,身為企業主的莫老闆總會情不自禁的問上這麼一句。
莫老闆能不冷得像一條置入冰庫裡的凍魚嗎?三年前他傾盡所有,投資興辦了一個專門生產出口木地板的加工廠,前兩年訂單多得做不完,可自從美國次貸危機一開始,隨著金融風暴一陣緊過一陣,他的訂單也如雪片般的一片片的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如今的他,一看到那些停工許久的機器,心裡就會一個勁的往外進寒氣,工廠停工,工人回老家了可以不發工資,可他辦廠時向銀行借的錢和利息一分都不能少。
形勢所迫 危中求存
「金融海嘯、百年一遇」,這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企業都無法也不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
停產、限產、裁員、資金鏈斷裂,突然沒市場了,自去年11月份以來,全國各地如同莫老闆這樣因金融風暴的影響而陷入「企業的寒冬」的企業可謂是不勝枚舉。來自於有關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不僅在廣東、福建出現了大量的企業停產、限產,企業瀕臨破產現象,在全國各地一樣如此,從11月下旬開始,湖北、山西等地部分鋼鐵冶金生產企業出現「悶爐現象」,不得不壓縮生產、降低成本;山東、廣西等地的部分化肥生產企業減產40%,業內預計明春用肥緊張幾成定局;浙江、福建等地部分紡織企業訂單同比下降30%。
針對眾企業集體陷入寒冬的現狀,有專家預言,對於眾多中小企來說,真正寒冬還未到來,鑒於中國不少企業對外的依賴程度仍比較高,加上中央政府用投資來擴大內需的政策有一定滯後期,未來的幾個月將還是中小企業的陣痛期。
面對寒冬,如何抵禦金融風暴,如何過冬?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企業屹立在金融海嘯之中並藉機成長?就這樣的成為擺在國內無數個「莫老闆」似的中小企業老闆面前最為重要的迫切的問題。
是「等待幫助」還是「危中求存」,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嗎?
每一種選擇似乎都有足夠的理由,自金融危機以來,政府為了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可是,政府的扶持與幫助救得了一時,救得了一世嗎?
形勢所迫,縱是拚命也要熬過這個冬天,每一個中小企業的老闆都在思考,都在努力。
自創品牌 逆勢成長
其實,只要我們對那些先行倒閉的中小企業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金融風暴來襲之時,國內最先倒閉的企業有三種,一是勞動密集的企業;二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三是貼牌的企業。
為什麼這些企業會先行倒閉?
顯然,國內的某些中小企業過於依賴外來的訂單,某些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的低附加值化,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這些早已於金融風暴之前就凝結成為企業體內的冰塊,當金融風暴的寒流一來,這些企業理所當然的便成了第一批「危機風暴」的陪葬品。
與財大氣粗的大企業、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無論是底氣、背景和時間歷史似乎都低人一等。於是在國內的企業界便產生了一種很危險的名牌意識:「借洋出名」。比如說:企業產品的原料、生產工藝、技術包括產品的包裝說明地地道道都是國產貨,偏偏就起個怪裡怪氣的洋名;比如說工藝技術一點也不比外國人差,卻在中文產品的名稱前加上國外的名字來助威。
這些手段表面上看來,為眾企業快速發展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可是企業家有沒有想過,這種洋氣的名牌,培養的是怎樣的消費習慣?最終揚的又是誰的大名?
古語有「狹路相逢勇者勝」之語,國內眾企業家應當比誰都清楚這個道理,況且,我國至少在人力資源、市場資源等方面領先於洋人,何必膽怯、自亂陣腳。特別是在此關鍵時期,中小企更應當分外清醒,把目光放在國內需求上來,做好品牌的推廣和昇華,確保企業市場和業務能夠保持穩定和增長。
科技創新 升級轉型
根據經濟普查的數據,中國工業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平均僅佔銷售收入的0.56%,大部分工業企業幾乎不進行自主技術創新活動。金融風暴來襲之時,某些中小企業之所以毫無招架之力,正在於這些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和創新環境使得其只能依靠大量資源投入來實現粗放型的增長,而不少中小企業一直沿用的繼承型、模仿型的生產技術更是使得這些企業難以擺脫低端生產製造業態,很難依靠技術的「唯一性」實現市場的「專有性」。
金融危機再一次告訴我們,現代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是核心技術與能力的競爭,中小型企業以民營企業居多,家族企業封閉式的管理形態使這些企業難以通過制度蛻變催生市場競爭力。所以,打破家族堅冰,引進人才,堅持科技創新,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產品升級、行業升級、產業升級上來,既是為企業升級,也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金融危機未到,自己就先倒下了」這話兒說起來有些不講理,可是事實上,在眼下的中小企業中,不少企業老闆的確如文章前面所提到的那位莫老闆那樣,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面前,心理恐懼大於眼前困境資金危機經濟危機,渴望外援的渴望大於自主自救的慾望,企業信用的危險大於企業倒閉的危險。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其原因正在於某些企業不能看到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固然會導致一大批中小企業倒閉關門,可經濟危機同樣可以造就了一大批能夠抓住機遇的企業。
當大多數毫無準備的企業都感到恐懼時,對於少數有準備的本來就想變革創新的企業來說,絕對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說那些危機來就忙著裁員、減薪、限產的企業都是沒有抗風險能力的企業,但至少他們尚未擺脫將企業的命運依附在他人身上的命運。
中小企業必須在金融風暴中勤練「內功,才能渡過這個冬天,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給予的眾企業的機遇。金融風暴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吹」出了各級政府,一個又一個扶持企業,為企業減負的優惠政策,廠房的房租低了,勞動力的成本低了,銀行貸款的利率低了,特別是當冬天的寒潮退後,那些經不起「冷」抗不住寒的企業都出局了,扛過了金融風暴的你的抗冰力卻更強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所給予「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契機,或許也同樣是百年一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