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大杜耀明教授。
浸大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在08年9月至11月期間進行一項「香港傳媒表現問卷調查」,以07年當中的25日14份報章,合共27,000多篇新聞報道為樣本,嘗試有系統地評估本港新聞傳媒的表現。這次調查訪問了2,000多人,並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代收集數據,作為研究材料的一部分。
報章選擇只因習慣
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這次調查是從受眾的角度看本港媒體的表現,分析讀者透過閱讀報章希望獲得哪些資訊,對報紙立場、滿意程度及公信力的看法等。我們除找出讀者心目中最具公信力的報章外,亦嘗試從受訪者的年齡組別、教育程度、收入三方面,探討每項變數與公信力評價的關係,研究結果說明三者都和讀者對公信力評價相關。」
不過,公信力卻原來並非市民最重要的擇報因素,因為在調查當中的不少受訪者,並不認為他們所閱讀的報章最有公信力,因為結果發現,83%受訪者都有讀報習慣,但原因是「習慣使然」。至於衡量一份報章公信力,讀者最重要的3個標準是「準確報道」、「平衡報道」及「全面多元」。
「結果反映報章的公信力並不完全等同於讀者量。不少讀者不認為自己閱讀的報章最有公信力,有個別報章的多數讀者甚至認為其他報章更具公信力。影響選擇報章最主要的可能是由於習慣,又或者其他因素,如報章立場、消費優惠等。」
「本地報章新聞的主要題材以政治經濟為主,佔樣本中近34.5%,但有7份本地報章在罪案和人情趣味類的報道總量,比政治經濟新聞相近甚至更多,據此他認為編輯們在選擇報道題材時,考慮可讀性已變得相當重要。」
「在意見多元比例上,在14份報章的樣本中,只有2份報章的樣本在報道中包含2個或以上觀點,總體近80%的報道只表達了單一觀點,當中不乏坊間受歡迎的報章。我們也發現,在樣本中的批評性報道比例總量不到20%,而針對本地政府和管治體制的更只有約5%,這顯示本地新聞機構監察政府的力度並不如想像般強大,但針對政府的批評性報道最多的2份報章,讀者比例最高,總量高達讀報人口的72%,所以仍對政府構成政治壓力。」
環境變化影響業界表現
「香港九七回歸後,傳媒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下,繼續享有高度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香港是目前華人社會中新聞自由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隨著中港兩地政治、經濟及文化交流日益加強,本地傳媒需要面對愈來愈複雜的環境,並要作出不同程度的調整。」
「市場及利益競爭白熱化令部分報章過分渲染煽情及血腥的出現,造成一些媒體報道趨於庸俗化及單一化。這種種的矛盾及挑戰對香港新聞媒介的表現不無影響。」
杜耀明最後指出:「21世紀的新聞媒介出現了很多的變化,其中互聯網與免費報紙等的出現對傳統媒體造成的衝擊不能小覷,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及讀者群,本港3份免費報紙日發行百萬份,對傳媒的表現也構成一定影響。我們希望日後的跟進研究可輔以深度訪談,也嘗試反映新聞從業員的意見,更深入了解本港新聞媒介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