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總不明白為甚麼推廣香港,就非要搞胡士托式音樂節不可。沙士時也曾花了一大筆,召來國際巨星再加本地歌手,搞維港巨星匯,結果是一大筆糊塗賬,手尾跟足幾年長。錢是花了但經驗卻學不到,金融海嘯一來就只有老調重彈。本來如果迫不得已要吃老本也不是太壞的事,起碼也是有老本可吃,問題是建議搞胡士托的人有否想過這類型的演出當真有市場嗎?有的話,市場有多大?會有幾多追星一族願意為捧心儀的偶像而遠涉重洋?
年青時的某一些印象的確是美好的,而且當事人也希望可以長存,但當時的成功有當時的因素與條件,今日事過境遷,那些客觀的條件依然存在嗎?如果那只是搞手一廂情願的想法,那麼充其量只是多了一次如維港巨星匯的失敗經驗而已。搞手以為搞次胡士托式的音樂節可帶旺香港的旅遊業,如果可行的話那些巨星樂意來嗎?沙士肆虐時範圍局限在東南亞,當時期望憑藉巨星的吸引可以令歐美遊客對香港疫埠的印象改觀;今次金融海嘯影響遍及全球,如果巨星的造詣真的可以吸引外來遊客,他們為甚麼不留在彼邦為家鄉出力、把香港的消費者吸引過去,而要千里迢迢來港助力?當搞旅遊業的常說本土具有它獨特的吸引力時,為甚麼到了關鍵時刻我們又會認為外國的月亮是特別的圓?
人同此心,搞手們不妨問自己,上趟專程到外地捧本地歌手場是甚麼時候?彼邦的搞手請香港的歌手到外地登台怕也想吸引來自香港的遊客,相同的構想如果放到閣下身上行不通,在香港再搞十個國際巨星胡士托也是枉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