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最初,公屋的出現是為了安置災民。
對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一直都沒有被解決,在殖民年代,香港被英國政府統治,生活水平是改善了,但從來都迴避「根」、「民族」等觀念,但當回歸落實後,香港人就要突然面對究竟自己是「甚麼人」,即使已回歸10年後,大家的心還是在「中國人」與「香港人」之間游來游去,從不同的調查反映,或者可以說是由當初的抗拒,到近來的接受,但這種身份認同問題仍一直在變化。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去年底公布最新的市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以電話訪問1,000多名香港巿民,發現香港巿民雖然以「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最高,但論重視程度,則以「中國人」身份最高。結合兩個因素後,則仍然是以「中國人」的身份投入感最強。
被訪市民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份時,22%稱自己為「香港人」,34%自稱為「中國人」,30%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13%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也就是51%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47%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3%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份,即回答「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不過,「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的意識有所重疊,民研計劃便以0至10分來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並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份」、「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亞洲人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4個調查項目,最後再計出「身份認同指數」。
數字顯示,巿民對「香港人」、「中華民族一分子」及「中國人」的認同感分別為7.99、7.84及7.79分,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中國人」、「中華民族一分子」及「香港人」的重要度分別為7.56、7.50及7.32分。以認同指數計,首三種身份的依次序是「中國人」、「中華民族一分子」及「香港人」,分數為76.1、75.9及75.3。
其實,當我們還繼續問自己是香港人或是中國人時,也就代表我們仍完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我們不應問自己是甚麼人,而是問自己為甚麼是或不是甚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