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普遍被認為是導致日後天下三分的轉捩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前已經掃平袁紹父子和劉表的勢力,如果再打敗孫權,其他割據的地方官勢必要歸順中央,不用等到幾十年後才由司馬炎完成統一。
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第一主角,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艫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赤壁是「三國周郎」的赤壁,不是諸葛亮的赤壁。但亦有人相信《三國演義》的描述,挑出「羽扇綸巾」一語,認為令到北軍戰船灰飛煙滅是諸葛亮的功勞,不過按照詞的上文下理就顯得格格不入;而且周瑜是一位儒將,也會用「羽扇綸巾」,這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如果蘇軾這首詞隻字不提諸葛亮,反而前後一貫。詞中亦有提及周瑜的妻小喬,但沒有正面講曹操為了小喬才興兵南下。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提到周瑜用火攻時要有風勢配合,如果當日不吹東風,燒不著曹軍,孫策的遺孀大喬和周瑜之妻小喬這一對姊妹花就要成為曹操的戰利品,禁鎖在銅雀台上,但亦沒有提及諸葛亮登壇作法借東風的民間傳說。
這一詩一詞,當以蘇軾的作品在香港流通較廣,因為這首詞曾經斷斷續續被選為國文科的範文。所謂範文就是教育當局挑選作為公開考試範圍或課程必修的經典詩文,學生要了解範文的題旨、內容、修辭、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和風格等等,並旁及中國文學史的小常識。這詞寫境、述事、評論、抒情兼而有之,岩石可以崩雲、水波可以裂岸、浪花則如飄雪,都是很值得中學生借鏡的修辭技巧。過去香港的中學生在五年學習過程中,會有好幾次要接觸到唐詩宋詞,如此反覆學習,當可以對中國古典詩詞有最基本的認識。念中學時沒有遇上這首《念奴嬌》,歷年來讀過這首詞的香港中學生於「羽扇綸巾」通常學到的是怎麼解釋?是瑜、是亮?
二零零七年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科取消考核範文,教育當局亦不會規定初中應選講哪些範文,這對於香港的國文教育肯定造成翻天覆地的大影響,可以預期一些學校會陸續減少、甚至放棄教授古典文學。一二十年、甚或三五年之後,會不會出現香港中學畢業生對於唐詩宋詞不大了了的情況?記得小學時候的國文課還有一篇《草船借箭》的故事,當然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濃縮精簡而成,不知現在還有沒有這一課?《三國演義》七實三虛,不似近年電影、電視的天馬行空,小喬跑去為曹操烹茶;孫夫人比花木蘭更早女扮男裝從軍,還要混入敵軍,未免太過不合當時的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