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志華
在「香港學」研究中,學者經常都會提及「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一詞。文化認同或文化身份,就是個人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認同感。所謂「香港人」,就是對香港這個群體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自己是香港的一分子。但隨著全球化和個人主義興起,人類的文化邊際逐漸被打磨得圓滑,人類對歷史和文化便愈來愈難以建立歸屬感。隨著交通發達,跨地域移民、跨種族和宗教婚姻,便為人類社會帶來「大溝亂」,「文化認同」的內涵便變得模糊。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吳志華博士指,最容易令人產生身份認同的辦法,便是透過成長環境,以及生活物品進行反思。公屋生活、茶餐廳、賀歲盃足球賽,便是區別是否「香港人」的重要文化工具。要建立「香港人」文化認同,必須保育文化遺產,有系統地重建歷史回憶。
「自明代起,香港已是中國對外的交通樞紐,香港建立了許多中西夾雜的特色建築,民國時期中共也到香港建立黨校,這些建築都充滿歷史價值。」他表示,歷史建築與文物,有助向市民解釋他們與社會的關係,引導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香港人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