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思潮起伏:追尋文化身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吳志華

 在「香港學」研究中,學者經常都會提及「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一詞。文化認同或文化身份,就是個人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認同感。所謂「香港人」,就是對香港這個群體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自己是香港的一分子。但隨著全球化和個人主義興起,人類的文化邊際逐漸被打磨得圓滑,人類對歷史和文化便愈來愈難以建立歸屬感。隨著交通發達,跨地域移民、跨種族和宗教婚姻,便為人類社會帶來「大溝亂」,「文化認同」的內涵便變得模糊。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吳志華博士指,最容易令人產生身份認同的辦法,便是透過成長環境,以及生活物品進行反思。公屋生活、茶餐廳、賀歲盃足球賽,便是區別是否「香港人」的重要文化工具。要建立「香港人」文化認同,必須保育文化遺產,有系統地重建歷史回憶。

 「自明代起,香港已是中國對外的交通樞紐,香港建立了許多中西夾雜的特色建築,民國時期中共也到香港建立黨校,這些建築都充滿歷史價值。」他表示,歷史建築與文物,有助向市民解釋他們與社會的關係,引導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香港人身份。

相關新聞
千頭萬緒中尋找身份認同 我是香港人? (圖)
思潮起伏:追尋文化身份 (圖)
港人的根在公屋與私校 (圖)
香港人難民蛻變史 (圖)
香港人 vs 中國人 (圖)
台北國際書展觀察 (圖)
書評:單車瑜伽 (圖)
書介‧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第二次環遊世界之旅(巴塔哥尼亞高原和火地島) (圖)
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 (圖)
比神更快樂 (圖)
崖上的波兒繪本 (圖)
絡新婦之理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新歲後美國經濟續放緩 (圖)
杜亦有道‧雜談詠春
思旋天地‧一年之計
一網打盡‧「衛生包裝」
琴台客聚‧三國周郎赤壁
翠袖乾坤‧落手落腳不及用心去做
太極人生‧疾.形於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