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台北國際書展觀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本屆台北書展的主題是「閱讀泰國」,圖為泰國館現場。

文、圖:武 俠

 是隔壁飯香?是距離產生美感?上星期剛結束的第17屆台北國際書展,50萬入場人次是書展的新紀錄,看在香港人眼中,那數字或許與去年香港書展的83萬人次還差一大截。但在數字背後,台北書展卻展現另一種風貌,具異國風情的泰國人偶,那彎彎曲曲的異國文字,甚至寬敞的走道,流動的空氣中沒有壓迫。

 筆者在台北近距離觀察這個華文出版重鎮的書展,才發現沒有了大賣場的氣味,逛書展原來可以讓你嘗試造紙、印版畫的寫意,也可以站在一本書前一整天背後也沒有人群擠迫的輕鬆。

 2月4日至9日舉辦的台北書展共有三個館,位於101大樓前的展覽中心一號館是主要展館,大樓後的二號館是動漫館,而101旁的三號館則是童書館。

異國文字舞台

 對於書展,第一個印象是那裡充滿不同的文字。向來強調國際化與書展版權交流的台北書展,會場確是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出版商帶來各自的出版物,泰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瑞典、德國等國家,在場館內展示不同的文字和創作。書展第一天為「專業日」,只讓與出版業相關的業內人士進場,發行的,印刷的,出版的,還有媒體等不同界別的人在場內穿梭,第二天才公開讓公眾買票進場。

 走進主要展館,首先留意到的是今年新設的國家館「泰國館」。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林載爵表示,泰國近年出版業發展得十分蓬勃,自2003年以來每年都以超過10%的比例增長,這對於日漸萎縮的台灣出版業來說,是值得參考學習的對象。這次有90多家泰國出版社參展,帶來文學、漫畫、童書、烹飪及現代藝術畫等不同的題材,是全面認識泰國文化的好機會。

 泰國館佔據一號館有利的位置,展館內最醒目的是幾個重點推介的作家肖像,如泰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的查.勾吉蒂(Chart Korbjitti),以童書封面包裝、書寫佛理的僧侶作家伐扎梅諦(Phra Maha Wudhijaya Vajiramedhi),從搖滾樂隊主唱變身暢銷作家的泰宋蓬(Songsin Tiewsomboon),和17歲出道的泰國最受歡迎科幻小說家斯利畢帕(Tawara Siripipat)等。

 泰國出版業處於一個非常年輕有活力的狀態,其新近崛起於東南亞,還有不少年輕作家湧現。現年27歲的泰宋蓬,他的作品《Beansprout & Firehead in the Black Season》有點添布頓《牡蠣男孩之死》的風格,故事以Beansprout和Firehead兩個孤兒的冒險旅程為主,帶了點狂想。雖然看不懂泰文,但作品中的繪圖十分吸引。年僅23歲的斯利畢帕則以科幻小說贏得全國青少年的愛戴。他的《The White Road》四部曲虛構出一個奇幻的國度,少年保羅無意中進入奇幻世界中,被賜予天使的力量,與群魔對抗。系列的每一部均有數集,今年夏天將推出第三部曲,是泰國青少年讀物中期待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風格迥異的推介作家,也象徵了泰國如此多元的出版業。此外還有泰國漫畫,如以李小龍為主角的《The Legend》,日本青少年奇幻漫畫式的《Apaimanee Sagr》等。泰國皇室的出版也在展館中佔了一個位置,還有林林總總的烹飪書亦是泰國出版的其中一支。

 除了泰國館,同樣首次設展的美國館則以電子書為主打,而法國館則有影像藝術與童書為主。在泰國館隨手翻起幾本烹飪書,回過頭來,卻在法國館看到「法國三星大廚—安東的料理藝術」,那精緻的食物造型呈現出一種超越食物的狀態,雖然法國與泰國文化大不同,烹飪藝術的關注卻似乎如出一轍。

 法國館同樣有作家現身。在逗留台北短短三日時間,因趕訪問而錯過了作家露面的時間,但在書展的活動欄上,還是不乏法國作家的名字,如舉行新書發佈的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曾將台灣的檳榔西施、誠品書店、泡沫紅茶等畫進作品《製造台灣/Made in Taiwan》的郭龍(Golo)等。

 不遠處的德國館同樣高掛出六七位將在書展中現身的作家橫額,陳列出300多本90後的德國新作家的作品,不同的文字成為台北書展一道奇異的風景。然而這道風景對於業內人士來說或許代表著各種商機,但對那50萬的入場人次,卻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主題國泰國館帶來陌生的泰國出版,除了開幕禮上人偶的表演讓人拍手叫好,當代畫任君演繹解讀,其餘種種出版物仍與入場觀眾有一定距離。雖然泰國、法國、德國等都有作家出席書展,並舉辦座談會,以英語向讀者分享他們的創作,但轉個頭一看,作品卻都是毫不認識的異國文字,出版物與讀者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就三日的觀察所見,除了分享會或表演可以聚集一定人氣,其餘時間卻鮮有讀者進入這些國家館,即使是主辦單位力推的泰國館,除了居住台灣的泰國人外,館內供讀者坐下來看書的座椅,更多是被走得累了的讀者所佔,能夠拿起泰文書籍翻一翻的讀者絕無僅有。

華文出版社的單薄

 眾多外國出版單位構成台北書展的主要力量,相形之下,華文出版社的攤位便顯得有點單薄了。放眼所及,城邦、聯經、天下、遠流、九歌等出版社的身影是書展常客,但各大小出版社的「版圖」,佔不了一號展館的一半,可見台灣當地出版商對書展似乎持有保留態度。翻看資料,不少台灣媒體都報道今年書展的台灣出版社驟減,中國時報2月8日的報道便指,往年填滿一本小冊子的參展單位,如今只羅列數行。本土出版社對參與書展的意慾下降,背後帶出業界對書展有甚麼期望,外來者難以插咀,但以書展的觀眾角度,攤位與攤位之間的走道寬敞,不算多的人流,容許讀者慢慢地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看過去,卻是香港書展享受不到的愜意。叫人驚喜的是,在文學館還有版畫製作的小工坊,讓讀者可以在買書閱讀之餘,親身體驗造紙、製版畫的過程。

 書展的另一個有趣地方,是不少台灣當局的出版攤位,如「國防部」那裝飾成戰地隱蔽點的攤位,擺出如有關眷村歷史的系列著述,台灣軍事書籍等,甚至有單位進行招募。

 偶爾轉個彎,香港聯合出版、Kubrick等熟悉的名字出現眼前,頗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在台灣當地出版社的退卻下,香港出版社卻對台北書展抱有更大熱情,除了設置攤位,Kubrick更與《字花》合作,在書展期間舉辦多個座談會,進行一個島嶼與另一個島嶼之間的文學交流。

 交流同樣在其他兩個展館進行。二號動漫館及三號童書館是人頭湧湧(我懷疑那50萬入場人次,可能大部分的數據來自這兩個展館),動漫館連日來都有日本漫畫家登場,不但簽書會現場擠滿人,即使是其他出版社的攤位,同樣在前面的走道上排滿長龍;我僅在進入場館後便無法擠上前,受不了擠迫的動漫迷,只能撤退。

 一個城市,總要一個代表自己的書展。香港書展選擇了大賣場,台北書展追求著國際性。作為讀者,或許會希望能夠在追求國際性的同時,能夠不因為語言的限制,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怎樣;也希望在大賣場的同時,不再是超市購物,而能享有一點輕鬆、愜意的購書樂。

相關新聞
千頭萬緒中尋找身份認同 我是香港人? (圖)
思潮起伏:追尋文化身份 (圖)
港人的根在公屋與私校 (圖)
香港人難民蛻變史 (圖)
香港人 vs 中國人 (圖)
台北國際書展觀察 (圖)
書評:單車瑜伽 (圖)
書介•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第二次環遊世界之旅(巴塔哥尼亞高原和火地島) (圖)
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 (圖)
比神更快樂 (圖)
崖上的波兒繪本 (圖)
絡新婦之理 (圖)
徵稿啟事
百家廊•新歲後美國經濟續放緩 (圖)
杜亦有道•雜談詠春
思旋天地•一年之計
一網打盡•「衛生包裝」
琴台客聚•三國周郎赤壁
翠袖乾坤•落手落腳不及用心去做
太極人生•疾.形於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