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品味《老子》的偉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老子騎牛圖》

龔敏迪

 《老子》的魅力在於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正如老子論聞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各家解讀《老子》似乎也真有不少偏差,甚至有了沈善增先生的《還我老子》一書。而易中天:「道家和儒家,還有墨家,都主張回到過去,只不過老莊退得更遠而已。所以儒道兩家的區別,也僅僅在於遠古還是近古」一說,也立即受到了非議。一種有深刻內涵的理論,遇到誤解是很正常的,所以老子說:「弗笑不足以為道」。

 不過,老子的思想似乎不僅沒有回到過去的意思,與之相反,他還描繪了一個理想的未來世界,指出了一個歷史發展的方向。「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世界是運動著的,「夫唯不靜,故無尤。」而且事物是「先後之相隨」的,哪裡有永恆的道?前人走過的路難道還可以走嗎?所以老子提出了聖人治世的概念。這個聖人不是當下的君王,更不是遠古奴隸制時代的君王。

 老子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提出了「聖人無恆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主理念,「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這個以不良的孤寡之名督促自己的王公,聖人「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被國人批評指責,承擔責任是很正常的,所以他們必須「翕翕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對自己嚴加約束檢點,要以百姓的耳目為耳目,在百姓面前「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要像孩子一樣虛懷若谷。他無為的關鍵是「少私寡慾」不自以為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是順應民意的順勢而為,而不是去和民爭利。因為「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所以「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要把民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民主是以民心為主旨,在這個基礎上的為民作主。

 老子的偉大還在於批判現實的深刻性,:「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謂德、仁、義、禮,都是帝王們爾虞我詐,「損不足而奉有餘」與民爭利的結果,「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到了這時,虛偽做作的所謂仁義之類,都已是用來欺騙民眾的幌子,掩蓋著的正是帝王們的失道、失德、失仁、失義。「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正如後世帝王竭力鼓吹發展到違反常理的孝,背後掩藏的是想通過孝道,騙人去盡愚忠一樣。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這段文字被很多人曲解了。不上賢,就是不要像用評先進的方法那樣,引起大家的爭執和內心的不服。這個發動的主體是「聖人」,他在領導、指使民眾的活動中,「不貴的難得之貨」,並不是不要生產力的進步,而是不去追捧什麼奢侈品,誤導人生的追求,克制了自己的慾望,才能得心應手地領導人民安居樂業地從事生產勞動。所以老子並沒有任何愚民的意思,倒是很讓人懷疑:除了誤解,在獨尊儒術之後,在註解、重編《老子》的時候,有人有意無意地做了誤導和篡改。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新詞入舊詩續談 (2009-03-07)
古典瞬間•品味《老子》的偉大 (2009-03-07) (圖)
文化觀察•記憶的、精英的和歷史的七十年代 (2009-03-07) (圖)
文訊•女人節,私房書 (2009-03-07) (圖)
中英文出版兩大老牌對談 (2009-03-07)
和歐陽應霽一起煮美食 (2009-03-07) (圖)
和李歐梵對談 (2009-03-07)
歷史與空間•康熙五年文學之會 (2009-03-04) (圖)
豆棚閑話•錢穆美化了傳統政治嗎? (2009-03-04) (圖)
亦有可聞•回憶錄的公允 (2009-03-04)
消息•中大清華學生對談奧運 (2009-03-04) (圖)
文訊•《中國的魅力──趨之若鶩的西方作家與收藏家》 (2009-03-04) (圖)
歷史與空間•也說大師 (2009-03-03) (圖)
豆棚閑話•項羽不可能坑殺秦軍二十萬 (2009-03-03)
亦有可聞•煙草廣告與美國棒球歌曲郵票 (2009-03-03) (圖)
史地•話說廣州南海神廟的波羅誕廟會 (2009-03-03)
亦有可聞•轎子的歷史 (2009-03-03) (圖)
文訊•香港諸神──起源、廟宇與崇拜 (2009-03-03) (圖)
歷史與空間•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2009-02-28) (圖)
古典瞬間•納蘭容若與謝娘 (2009-02-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