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文科教育窘境 中美同面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吳小彬

種 種數據表明,今年中國內地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大學生就業難,乃當下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之一。

 而難中之難,是文科畢業生找工作更難。不久前在浙江大學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許多浙大學生找工作比想像中容易得多,理工科學生特別是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頗受青睞,而文科類學生要找一份心儀的職業,難度就大了不少。來自南京市的信息也表明,從去年11月份至今的一輪求職高峰中,大部分理工科專業學生都找到了工作,而文科學生就業情況不佳。

學科與職業之間的裂縫

 文科學生就業難,似乎還不僅中國如此,有資料顯示,美國的文科大學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而且由此殃及文科專業的招生和學位分配。上月《紐約時報》就報道,金融危機和市場低迷導致某些學科的註冊學生數減少,這些學科被廣泛地歸併在「人文學科」名下—語言、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研究、哲學和宗教。許多人士擔心,在目前的危機中,這些學科將會遭到重創。據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統計,現在人文學科在大學學位數中所佔份額,還不及上世紀60年代鼎盛時的一半。

 這篇報道還寫道:在今天這個失業者陣容不斷擴大、對大學的捐助持續收縮的歷史時期,在一個複雜且要求技術的世界裡,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人文學科要向行政主管、政策決策者、學生和家長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的壓力。

 相同的困窘,引來幾乎同樣的責備,我們聽到了與大洋彼岸相似的抱怨聲。馬薩諸塞州高等教育專員理查德.弗里蘭說:「人文學科研究集中於個人智力的開發上,但問題是,學生如何才能把這些能力有效地應用於這個世界,我們已經在人文學科與人作為公民角色與職業角色之間打造了一道分離的鴻溝。」

 弗里蘭先生是他所說的旨在 「彌合高等教育人文學科與科學和職業安排之間的裂縫」的運動的參與者。另外,美國學院及大學協會最近發行了一份報告,報告反覆論證說,人文學科應該放棄「已經過時了的文科教育象牙塔觀念,而代之以注重實用的和經濟的價值。」

鬱悶的文科生

 在中國內地,大學文科教育的式微,早已不是新鮮事。2006年,教育人生網有篇帖子,感歎「女生一片,男生一點,文科專業遭遇的尷尬,正在改變大學校園生活」。文章列舉了一些數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3級150人,女生110人左右,男生僅40人左右;國際關係學院2004級一個班,男生11人,女生30人。即使是在清華大學這樣的理工科學校裡,文科專業也是女生多於男生,以新聞傳播學院為例,2005級一個班女生32人,男生7人。一名同學說,還有一個班只有兩名男生。

 看來,承擔著日後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和供養責任的男生們,早就敏感到時代變化對職場的衝擊,他們以自己的選擇,對大學文科抱輕視的態度。

 鬱悶,是近年來大學生說得最多的口頭禪。曾經令人嚮往的大學生活,現在多變成一種失望。隨著就業問題的臨近和就業難的壓力,許多文科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產生了日甚一日的懷疑,又因為家庭背景不深而難以找到理想的職業,整天眉頭不展,生活在精神緊張之中。

 許多文科生覺得枉讀了四年的大學,困擾著大家的就業擔憂,也是由現在大學文科教育模式產生的。一個沒有專業技術、只有一些理論知識的文科生,往往是用人單位不想要的。可多年以來的大學文科教學,除了抽象的理論,還是抽象的理論。在去年江蘇省人才市場招聘會上,一事業單位要求來應聘的學生寫出一份完整的邀請函,結果80多位文科畢業生中能寫出的不超過6個。一位南京某知名大學新聞系的女生在許多方面都很出眾,每年都獲得獎學金,各種榮譽證書十幾份,招聘人員說,只要她通過我們的考試,我們肯定錄用她,結果這位女生連這樣一份再普通不過的邀請函都寫不出來。

人文教育的價值

 大學文科教育的尷尬和窘迫,讓不少學者憂心忡忡。說到底,這是資本的貪婪和資本主導的經濟在全球過度發展的副產品,是因為工具理性壓倒了價值理性,是甚囂塵上的物質主義在驅逐道德、善良與審美。在重利輕義的時代氛圍中,一些學者不知疲倦地闡發著文科教育的意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曉明對學生說,文科學習的重要性不在掌握專業的知識,而在通過學習鍛煉思考和認識能力,培養精神和人格素質。或許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文科學習給你的許多知識都無用,但你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精神能力,是一定有大用的。

 不要被流行牽制 —王教授諄諄告誡學生們: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帶來的壓力確實很大,但是,任何時候校園外面都有流行思想,關鍵是你怎樣對待。現在文科學生最突出的問題是讀書太少,主動選擇信息的能力不夠,容易被流行的媒體、流行的資訊傳播方式牽著走。與其他媒介相比,書籍包含的資訊是最多樣、也最具深度的。如果老是去一些網站、看一些流行雜誌和電視節目,你無法獲得認識複雜現實所需要的思維和判斷力。

 在美國,我們同樣看到有些學者堅持著批判立場和對文科教育的傳統認識。安東尼.珂容曼,耶魯大學法學教授,《教育的終結:為什麼我們的學院和大學放棄了生活的意義》一書的作者,他說,面對當下普遍存在的貪婪、無責任心以及對導致金融危機的詐騙的指責,「如果說有什麼需要的話,依我看,對人文學科的需要,今天更是迫在眉睫。」他認為現在正是需要重新檢驗「我們當關心什麼?我們當尊重什麼?」的時候。

 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研究主任安德魯.戴爾班科說,在清晰地表達人文學科的諸多益處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現任總統奧巴馬:「他做了最近幾年連專業的人文主義學者都一直沒有做好的事情,他在演講中經常引用莎士比亞、福克納、林肯,他使人民感到,有著某種共同的事業、共同的夾雜著災難的歷史,屬於我們所有的人,就是說,作為美國人,我們有著某些共同的東西。」

 的確,現在文科教育面對著理工科的壓倒性勝利,面對著人們挑剔和懷疑的目光,可即使這樣,中外一些學者仍以自己的思索、良知和堅守,證明人文教育的固有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學者們看到了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的裂隙和弊端,看到這些裂隙和弊端正孕育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和道德風險,而這些危機、風險恰恰只能由人文教育擔負的價值闡揚和傳承來化解與平復。正如北京電子科技學院教授張學文所說,科學知識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礎,而人文精神又是科學知識的靈魂,它應該為科學發展起導向的作用,如果科學放棄了人文精神,人們就會沿著其內在邏輯「真—利」下滑,最終成為只關心物質利益的「經濟動物」,人的本質就會喪失,人性就會泯滅,社會就會倒退。

 當然,大學文科教學長期以來也確有缺陷,不少老師和學者都認為,要盡快改革課程的設置和考試制度,適當增加一些學生日後要用的東西。要倡導學生多讀書,多練,多寫,勤於思考。在考試制度上,應戒除考前劃範圍,讓學生平時多積累,這樣才會打下厚實的學問基礎。

相關新聞
百家廊:文科教育窘境 中美同面對 (圖)
琴台客聚:洗脫玉女形象
生活語絲:「鹽」、「糖」的花招
翠袖乾坤:矢志不渝淪為諷刺
太極人生:未來的我
思旋天地:「大逼供」
一網打盡:一錯豈能再錯
浮生只合小團圓 (圖)
徵稿啟事
書介:黑道無國界 (圖)
書介:釧影樓回憶錄 (圖)
書介:范淑雅 (圖)
書介: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實踐100問 (圖)
書介:中國不高興 (圖)
廢油「重生」 循環再用 造福港人 (圖)
廢而有用 沼氣變電源 (圖)
用太陽能 官民救地球 (圖)
延伸參考:
繽紛手袋 春夏放異彩 (圖)
花花海洋 再次回歸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