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二陸草堂」漫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二陸草堂

夏智定

 此次在故鄉上海,與幾位相熟文友的聚宴上,我曾問及建於上海松江小崑山上的「二陸草堂」是紀念哪二位本地名人的,座上居然並無答對者,殊感失望。其實,「二陸」之名,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是地位不低的。

 二陸,即西晉的陸機及其弟陸雲,二人出身可謂顯赫,他們的祖父即為三國史中聲名赫赫的東吳大都督陸遜,他策劃的「火燒連營」,令蜀軍大敗而記載於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其功績,直可與他的東吳前輩名將周瑜的「火燒赤壁」相媲美呢。陸遜之子陸抗,也是一代名將並被吳主孫皓拜為大司馬,可惜英年早逝。

 出身如此世家,二陸從小所受教育可知,陸機更是文章和書法大家,他在二十歲時所作的《辯亡論》,對吳國自孫權建國至孫皓亡國的原因,作了深刻的總結闡述。再如《弔魏武帝文》、《文賦》、《演連珠十首》等,令當時的許多名家如張華和葛洪都佩服不已,張華更評之云:「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陸機也精熟書法,如今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平復帖》,是唯一存留下來的陸機書法孤品,更是我國書法界現存所見最早的草書手跡,已是無價之國寶中的國寶了。

 陸機的弟弟陸雲,六歲便能作文,長大後文名與其兄並列,故而當時即有:「二陸」雅稱了。

 能有機會登上松江小崑山一瞻「二陸草堂」,確是一種人文享受。「二陸」均是松江人氏,對於故鄉風物,二陸終身不忘,對於松江的美食即*羹之美和名景「華亭鶴唳」,二陸更是讚美不盡,陸機本人甚至在臨被害前都嗟嘆:「華亭鶴唳,其可復聞乎?」可見其對鄉土思念之深。

 今日的二陸草堂,為近年重建,沿小崑山山路而上,至山腰際可見二陸的讀書台遺址,上蓋一亭,名曰「華亭」,四周幽靜,據說二陸少年時代即在此刻苦攻讀,一生學識功底皆源於此。到達山頂,便見二陸草堂,其建築物為平頂式木結構,後有相連的展廳,為歇山頂磚屋。草堂內有「二陸」家譜等人物分支圖幅陳列,牆上的玻璃展窗內,展有陸機的「平復帖」摹本,靜靜地觀看,筆墨間仍覺古意沉沉。走出草堂,除了感到有一種曠遠的人文感受外,心中忽覺有所遺憾,筆者乃忽有此設想,即小崑山風景管理當局,若能將陸機兄弟最有名的文章和書法皆勒石列於一路山徑兩側,俾使遊客邊讀邊觀賞相應幽深山景,則當為一種人生難得多見的人文景觀了。

 離二陸草堂不遠的一處山凹平地處,我忽見設有二架秋千於中,且見周圍並無遊客,一時興起,便悠悠地上前蕩了起來。此時鳥鳴啁啾,清風縷縷如琴聲入耳,而眼底更見山下的田疇如打開的描格本和河影曲曲遠去,更可抬眼遠眺東南天邊影影綽綽的今日上海市郊結合部位列陣般的巨廈群落。

 我在秋千架上蕩呀蕩呀,身心俱醉,不禁閉目吟誦起陸機《文賦》中的名句:「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哦,一千七百年前的二陸兄弟呀,你們知否?今日之神州大地,早已是你倆即使寫禿手中生花妙筆都難以描繪其萬一的天地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魯迅情書絕筆在穗首次曝光 (2009-03-24) (圖)
學生哥論魯迅 (2009-03-24) (圖)
參觀者多老者少年 (2009-03-24) (圖)
豆棚閒話•「二陸草堂」漫記 (2009-03-24) (圖)
亦有可聞•從英國「搬」到澳洲的歷史建築 (2009-03-24) (圖)
古典瞬間•清明本是郊遊日 (2009-03-24)
歷史與空間.「洋教頭」的憤怒 (2009-03-18) (圖)
古典瞬間.也談新事入舊詩(二) (2009-03-18)
豆棚閑話.讀書兩境界 (2009-03-18) (圖)
亦有可聞.虞姬是我國最早的五言詩作者嗎? (2009-03-18) (圖)
文訊.「張愛玲與我的《金鎖記》」座談會 (2009-03-18) (圖)
豆棚閒話•曾是驚鴻照影來 (2009-03-17) (圖)
古典瞬間•晚清官場收「禮」與送「禮」 (2009-03-17) (圖)
人文世相•「鑿壁偷光」為哪般 (2009-03-17)
亦有可聞•英國王室的集郵「風景」 (2009-03-17) (圖)
歷史與空間:古舞新生 (2009-03-14) (圖)
古典瞬間:從李清照的詞論中體會宋詞 (2009-03-14)
文化觀察:金融海嘯下香港書業一瞥《小團圓》成為「書王」 (2009-03-14) (圖)
廖偉棠漫游詩歌 (2009-03-14)
三聯書店月讀.悅讀.讀書會:古籍的構成與閱讀 (2009-03-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