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敦煌與絲綢之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城大文康委員會舉辦文化沙龍,(左起)施永青先生、鄭培凱教授、榮新江教授及張信剛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訪問學人 毛秋瑾

 2009年3月24日晚7時,香港城市大學鄭翼之樓4樓的會議廳內賓客濟濟一堂,當晚「城市文化沙龍」的演講嘉賓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的榮新江教授,他演講的題目是「敦煌與絲綢之路」。這也正是他本學期在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擔任客座教授期間所作的12次講演的總題目。在當晚的文化沙龍上,榮教授選擇了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的幾個點,用豐富的例證講述了目前學術界關於東西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關注點。

敦煌:有著多重景觀的絲路城市

 榮教授的講演分為六個部分,由敦煌開始,談到吐魯番、于闐佛教王國、粟特地區、長安與洛陽,最後一部分涉及對考古探險工作的評價以及對出土文獻和文物的解讀與綜合研究等問題。

 1978年北京大學購入法藏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那時榮教授是北大歷史系的本科生,他很幸運地與宿白、張廣達等先生一起,成為最早看到這些卷子的微縮資料的大陸學者,由此而踏入敦煌學的殿堂。榮教授治敦煌學逾三十年,早已是國際敦煌學界的領軍人物,但他在講到敦煌的時候卻特別指出,敦煌學雖以敦煌為中心,但不能侷限於敦煌,而要與其他學問聯繫起來,就他個人的體會而言,在研究過粟特、吐魯番等地以後,對敦煌又有了新的認識。他指出,「敦煌材料豐富,透過這個點,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絲路城市的多重景觀。」

 目前的史學研究已進入到「影像史學」的年代,人們很容易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獲得大量的圖像資料。譬如唐代的長安城正門有五個城門,現在只能通過考古挖掘看到當時的遺跡,敦煌壁畫中的佛國世界卻能反映出長安城的某些地面以上的情形,當然壁畫經過了濃縮與改變,但卻能為人們想像唐代的長安城提供依據。榮教授還談到,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寫本主要集中在4—11世紀初,以往的敦煌學研究有兩大支點,其一是石窟、雕像、壁畫;其二是各類文書,包括漢文和其他多種語言文字的文書,但宋元時期的資料較為缺乏。近年來在敦煌莫高窟北區的考古挖掘發現了大量文書,除漢文以外,還有回鶻文、西夏文、藏文及敘利亞文等多種文字的文書,為研究宋元時期的敦煌面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吐魯番:摩尼教文書對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貢獻

 近幾年來,榮教授的工作重點之一是主持整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出土文獻,這方面的成果已經在去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兩冊大開本的《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吐魯番地區的文書與敦煌不同,不是出自一個藏經洞,而是吐魯番盆地許多石窟、寺院都有出土文獻。總體而言,吐魯番文書的語言種類和文書種類比敦煌地區更為豐富。其中還有大量墓葬文書,是公元4-8世紀高昌郡、高昌國、唐朝西州時期的官私文書。吐魯番地區的紙張相當珍貴,這些寫有官私文書的紙被做成喪葬用的帽子、鞋子,隨著墓主人進入到墓室中而得以保存至今。新出吐魯番文書中有關於絲綢之路的材料,譬如有闞氏高昌送使文書、哥邏祿破散文書、粟特文文書及天寶十載客館文書等。

 吐魯番不僅有佛教藏經洞,還有摩尼教和景教藏經洞。在榮教授看來,吐魯番文書對東西文化交流史最大的貢獻在於摩尼教文獻,因其數量極其可觀,且文獻存在本身已反映了九、十世紀高昌回鶻時期摩尼教興盛的狀況。有趣的是,摩尼教創教較晚,借用了基督教、佛教、祆教中的神像而冠以另外的名字。摩尼教文書圖文並茂,色彩鮮豔,以《摩尼教庇麻節圖》為例,榮教授這樣描述道:「庇麻節無疑是摩尼教寺院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個每年十二月(齋月)結束時舉行的節日,是為了紀念摩尼和慶祝教團對摩尼教教義的承諾。在節日中,教徒要唱讚頌摩尼的讚美詩,閱讀經典,背誦教規,享用聖餐,膜拜摩尼聖像,所有這些儀式要在掛有摩尼畫像的供桌前舉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庇麻節圖像是:在祭壇的上面有一個神像,雖然已殘,但學者推測是教主摩尼。下邊是供奉的水果和麵食,旁邊是各級選民,有的正手捧經書作朗讀狀。所有選民身上,都用紅色的摩尼文寫著自己的名字……,透過畫面,我們耳邊似乎依稀傳來陣陣他們所唱誦的讚美詩的聲音……」

從撒馬爾干到長安:中西文化交流之路

 古代的于闐國是一個佛教王國,是英籍探險家斯坦因三次中亞考古的重點,出土了大量文物和文獻材料,除佛塔、佛寺等遺跡外,還有壁畫、木板畫、雕刻及其他小件文物。粟特地區的考古發現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在榮教授介紹的中亞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康國首都撒馬爾干)所發現的精美壁畫中,我們能看到康國拂呼縵國王(唐高宗曾授予他康居都督府都督之銜)統治期間,壁畫中所描繪的唐人手捧成卷的絲綢、成捆的絲線及蠶繭的畫面,還有粟特人筆下的唐朝仕女形象。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唐代文化藝術對粟特地區的影響。而長安等地考古發現的粟特系統的石棺石槨、洛陽的景教經幢,又能反映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情況。通過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的這些點,我們對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榮教授的講座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對於每一件文書、每一件出土文物,他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最後,在文化沙龍的主持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的提議下,榮教授還對如何爭取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等問題發表了意見,嘉賓們也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城大前任校長張信剛教授及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先生等亦是席上嘉賓,港大馮錦榮教授、中大何培斌教授、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剛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剛先生都參與了討論,大家盛讚講座內容豐富且極具啟發性。嘉賓們還饒有興致地翻閱了同場展出的榮教授近年來的部分著作。(本文及圖片由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敦煌與絲綢之路 (2009-03-28) (圖)
古典瞬間•從桂河大橋到鄭王廟 (2009-03-28)
文化觀察•「當代文學六十年」 (2009-03-28) (圖)
文訊•時代周刊報道《中國不高興》 (2009-03-28) (圖)
「人生勁過!」講座&新書發佈 (2009-03-28)
中醫藥書籍再發聲 (2009-03-28) (圖)
東九龍嶄新閱讀空間JP@apm (2009-03-28)
歷史與空間•一年一度話清明 (2009-03-25) (圖)
亦有可聞•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家展覽館」 (2009-03-25) (圖)
豆棚閒話•雍正朝的萬蠶同繭 (2009-03-25)
人文世相•哭之笑之的朱耷 (2009-03-25) (圖)
古典瞬間•閒話高帽子 (2009-03-25)
歷史與空間•魯迅情書絕筆在穗首次曝光 (2009-03-24) (圖)
學生哥論魯迅 (2009-03-24) (圖)
參觀者多老者少年 (2009-03-24) (圖)
豆棚閒話•「二陸草堂」漫記 (2009-03-24) (圖)
亦有可聞•從英國「搬」到澳洲的歷史建築 (2009-03-24) (圖)
古典瞬間•清明本是郊遊日 (2009-03-24)
歷史與空間.「洋教頭」的憤怒 (2009-03-18) (圖)
古典瞬間.也談新事入舊詩(二) (2009-03-1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