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陽
最近有中一學生自製炸彈傷及自己和別人,學校校長收到他的道歉信並在傳媒前講不能扼殺孩子的探究精神而引起公眾爭論。
我認同校長的講法。孩子是充滿好奇的,他們有勇氣、有智慧,想去嘗試、去探究——同時也願意去冒險。在香港,普遍來講要孩子循規蹈矩,跟著規劃的框框去讀書、去做人,所以和外國的孩子比較,服從性高,但創作性低。以前考填充題,內容一樣而不按課本的次序填都算錯,即使一些好的學校,實施小班教學,但優質教學名存實亡,學校不會因材施教,某科成績優異更不會讓你跳班,反而覺得你煩。自己想些東西發明創造的機會不大。
孩子好奇,大人包括父母、老師可以和他們一起想,你不去探究,不知道所想的東西是否可行。父母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如果諾貝爾不去研究炸藥,自己被燒傷和炸傷無數次,他不會發明如斯有用的炸藥,不會有今天在科學界舉足輕重的諾貝爾獎。
李時珍不去試草藥中過無數次毒,不會寫成《本草綱目》。
問題是你怎樣去引導孩子,讓他在安全的情況下發揮潛能,平時學校一樣有物理和化學試驗,如接駁電線、用試管煮化學劑,一樣有機會觸電和爆炸,是不是因此而取消課程呢?答案肯定是「不!」
小時候我問自己為甚麼人類一個口吃進去的東西會分成尿和大便,水還水、渣還渣排出來?是否身體裡有個篩子過濾?原來我們的腸道正是將營養和水分吸收,渣子排出,水入了血液循環在尿道排出。我爸爸見我問這些問題,教我用手敲打胸腔和腹部,聽不同的聲音,有的似打鼓;有的像敲西瓜而知道裡面有沒有腫塊;還遞給我聽筒去感受心跳的聲音和雜音。我問他切豬肉、牛肉的刀如此之大,為人做手術的刀豈不更大?他笑一笑,和我去買了把手術刀送給我,教我在豬肉上切和打手術結怎樣才會緊,他不會因為危險不讓我動刀子,我自己在家爬上爬下裝電燈,我可以清楚告訴你被電的感覺如何。然而正是每天和爸爸玩,小學我就立志要做醫生,從來未想過我會從事其他專業。後來我入了行,當我去實習時,老師問我在哪裡學的拿手術刀、剪和打結如此熟練?我真要感謝我的「家庭教師」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