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徐新 在澳門 研究文化最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徐新是香港三聯出版社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首5本書的作者之一。

文:梁小島 攝:尉 瑋

 「我教的第一個學生是李翰祥,最後一個學生是你,你要用功。」

 64歲的徐新至今仍記得北京電影學院的恩師李宗津教授的臨別之語。巧合的是,大弟子在香港電影圈打拚天下,這位閉門子弟卻陰差陽錯跑到澳門,在文化局做起了「五朝元老」,同時在澳門博物館當研究員。

 爺爺曾是上世紀享譽上海的棉紗大王,不幸遭人綁架撕票,家道至此衰落。聽家人談論從未謀面的祖父,他心想,這就是歷史。

 二十多年後徐新第一次隨浙江衛視一同尋訪寧波徐家大院,物是人非,他說,這就是歷史。

 他愛寫文作畫,還愛鑽故紙堆,移居澳門讓他體觸到家族史之外的大歷史。27年中,他以澳門為題材創作了多部紀錄片和電視劇。2005年,他編劇的澳門第一部舞劇《澳門新娘》成為澳門藝術節開場大戲。

 澳門成就了徐新。

澳門南灣街975號,紅牆白柱,一棟有百年歷史的陸軍俱樂部內,正舉行《澳門知識叢書》的首五本新書發佈會。徐新作為五位作者之一出席現場,身穿紅色襯衫、西式背帶褲,一副四十年代留洋學者的打扮。他的幾萬字著作《澳門水彩畫》以介紹代表畫家及作品的形式,繪製了一條19世紀以後水彩畫藝術在澳門的發展脈絡。不到一百頁的薄薄小冊子,徐新特別想強調的是,西方的水彩畫是通過澳門才正式傳入中國大陸的。「美術史有提過,但沒有我寫得這麼明確。」他對專訪記者說。

 《澳門知識叢書》的出版計劃旨在挖掘、整理和普及澳門的本土文化,而稿件的來源則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歷史教育學會公開向本地徵集,是要有別於官方「硬銷」的旅遊宣傳。翻看五本書的作者簡歷,只有徐新不是在嶺南地區出生和成長,儘管他1982年移居澳門,但上海的家鄉與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的教育背景,加上80年代初南下澳門的文人寥若晨星,讓人不禁對他與澳門的淵源感到好奇。

 移民前,徐新已在北京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中影)宣傳處工作了近十年,負責老牌電影報刊《電影畫報》和《中國銀幕》的編輯工作,那時能進入中央的直屬機關,是很多人的期待。但徐新的家人在美國,長期分離的孤獨,讓他決定離開。「很多事情都是機緣巧合,本來我是要申請移民去香港,進出方便,加上祖父和父親曾在那邊做過生意,有點基礎。」可是他排隊申請需要等一年,那是1982年,剛剛實行改革開放。

闖進桃花源

 「當時的社會狀況很滑稽,又要開放,但又要防止人才外流,於是出台了一項土政策,規定凡66年以前畢業的大學生不許出國。政策出台前公安局的人就跟我說,即使一年後排隊輪到我,我也走不了,不如改去澳門,手續簡單。我想,反正能出去,不去香港也無所謂。那時候好多北京人都還不知道澳門呢,結果一周就把手續搞定了。」

 徐新對澳門也無了解,剛踏入澳門土地的那一刻,他仿若穿過了時間隧道,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

 「澳門就像是一個19世紀鴉片戰爭時期的古老城市,鴉片戰爭以後就毫無進步。國際貿易的地位被香港搶走了,葡萄牙人不思進取,就開開賭場,沒有建設但也沒有破壞,就像陳沖演的《大班》裡那個時代的樣子。」

 在度過由文化差異的衝擊所帶來的暫時眩暈之後,徐新心中很快就充滿了歡喜,「極精彩,藝術史上任何一個現象都能在澳門找到。原來的澳門只有2.8平方公里,葡京都是後來填海起來的,原來這個陸軍俱樂部後面就是海啊!」

 因為有澳門親戚的資助,徐新得以順利的進入當地一家貿易公司做職員,每月人工有1千5百澳門幣,一下子成了白領。閒暇時間便拿著相機四處拍照,或者參加當地的「文化沙龍」,過得倒也心滿意足。所謂「沙龍」其實就是以報紙老總為中心的文化人聚會。來澳門的大陸文人極少,圈子也就很小,在那裡,他認識了《華僑報》的副老總,改變了他的命運。

時勢造英雄

 「這個人是北京大學畢業,見到我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一個北京電影學院的大學生跑到這裡來?當時他們有意開闢一個學術版,認為我綜合知識面很廣,不能浪費人才,就讓我過去,人工照原來的給,都是1千5百塊。」

 沒過多久,徐新便遇上了影響他記者生涯的歷史大事件:1986年葡萄牙總統訪華,就澳門回歸問題在北京舉行首輪談判。因為徐新對北京熟悉,便以特派記者身份奔赴北京做報道。

 「第一輪談判,中國代表是外交部部長周南,他開場的第一句話就念了兩句唐詩啊!『潮落江平未有風,蘭舟共濟與君同。』這是孟浩然的《過錢塘江》。周南是山東人,所以他講話有山東口音,結果在場的港澳記者,除了我以外沒人能聽懂,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重要。」回到酒店後,他就連夜寫了一篇特稿,結合唐詩的寓意,清晰的闡述了中方的立場和態度,發回澳門後立刻引起澳門總督府的高度觀注,命令澳門政府官員將此文傳閱,同時送交葡萄牙外交部,葡國對回歸的前景,猶如吃下定心丸。

 此事對徐新的直接影響是,他於1987年進入了澳門政府,成為第一位華人中級公務員,在文化局做中文編輯,經歷了5任局長。

 「此前中國人只在裡面掃地、端咖啡,最好的就是做翻譯。」

最愛是鑽故紙堆

 文化局的工作讓徐新一方面接觸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獻資料,另一方面,他也開始真正梳理個人與澳門的情感經驗,想知道澳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回歸前,我看了很多葡萄牙人的航海檔案,都是葡萄牙人請最好的翻譯翻成中文。他們當時想出版,後來要走沒來得及,材料都在我手上。」

 回歸之後,他開始閱讀洋務運動的檔案,沒想到為他多年後主持澳門博物館「鄭觀應紀念館」的籌備工作做了鋪墊,徐新說,這是05年以後他所做的最快樂的事情。

 「鄭觀應的故居現在在澳門修復,我這幾年天天看歷史檔案,精彩極了。因為洋務運動發生在上海,我就發現鄭觀應的檔案全在那邊,上海圖書館有一個近代文獻中心,有關鄭觀應的檔案多到18萬件,並且與李鴻章、鄭宣懷的檔案混在一起。大到國家大事,發展國家工業、航運,小到去什麼地方買一個小丫頭。我跟你講,1千集的電視劇都有了。」

 說起這次出版的書,原來都是徐新平時的積累。當年,他在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求學時遇到李宗津教授,對他影響頗深。「他曾是40年代國立藝專的老師,對電影史、藝術史倒背如流。1947年藝專招生,他的第一個學生就是李翰祥。」

 「他對我很好,經常對我說藝術史和理論的重要,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寫澳門的水彩畫歷史,作為西方藝術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它的價值很大。」徐新說,他真正要寫的是一部20萬字的澳門水彩畫歷史,「不過要等到退休,我現在覺都睡不夠。」

 徐新還曾擔任過澳門《社會科學學報》的主編,那段時期也讓他看到了當代澳門社會的諸多問題。

 「最大問題就是產業結構單一,除了博彩產業、青樓文化就沒有別的了。我當時就提出來要多元化,結果還遭到很多人罵。」面對如今澳門愈演愈烈的賭博業,徐新只有無奈。

 「不過做這份工還是很開心,收錄了很多很多資料,澳門現在就是一個活的博物館,研究文化最好。」

 徐新每周都會去珠海過周末,那邊有房子,特地買了一個小靈通,方便給天南地北的朋友打電話。按輩份,他應該屬於中國第四代電影人那一撥,問他當年有沒想過投身電影,他大笑,

 「有老同學曾說,徐新,是個少爺。」

 「我吃不得苦,只能寫寫劇本。」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當代仍然有隱士 (圖)
豆棚閒話:從「兩個妖精打架」到兩股勢力較量
來鴻:佤族木鼓:與神靈對話 (圖)
人文世相:城市容不下一隻春蠶
亦有可聞:清明.春茶.父親 (圖)
古典瞬間:古曲裡講的歷史故事
百家廊:山岸會:日本的「共產主義社會」 (圖)
詩聞網絡
琴台客聚:我眼中的曹又方
翠袖乾坤:馮小剛「問候」精準計算
路地觀察:日本晚婚化的真相
思旋天地:復活節
娛視觀:沉默不說周星馳的人
生活語絲:那霸的中國少女
徐新 在澳門 研究文化最好 (圖)
「80後」說系列之二十二:阿強有家小書店 (圖)
歐盟網上圖書館 免費下載萬卷書
快樂關鍵:最緊要擁10好友?
經濟不景 英人結婚打氣
無電視 有賬單?逝世450年被追數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