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西封山育林初見成效,昔日亂石山丘現綠色生機。
文:本報駐廣西記者雷輝、許春 圖:雷輝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陳秋華遞交一份關於「建議國家將石漠化治理放在和北方荒漠化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建議引起媒體關注。陳秋華提出,石漠化對生態的影響不亞於荒漠化,控制石漠化的進一步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需要,有利於改善生存條件,加快經濟發展。廣西治理石漠化雖初見成效,但「頑石」惡化的速度仍大於治理速度。
廣西治理石漠化已形成一套綜合治理辦法,初見成效,主要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資源保護、推廣沼氣、生態移民、林下種特色作物、生態旅遊等7種。
在石山地區造林難度大、投入大,缺土缺水,樹苗成活率低,然而依然取得較好成效。經過多年試點,廣西篩選出吊絲竹、任豆、山葡萄、木豆、金銀花等一大批適合石山人工造林樹種,總結出「竹子+任豆」、「任豆+木豆」等10多種石山造林模式。依托退耕還林等國家生態工程,廣西累計在石山區造林250多萬畝,其中僅任豆一個樹種就超過100萬畝。大片的任豆、香椿和一叢叢的吊絲竹,有效緩解了廣西大石山區生態惡化的程度。
獎勵農民種竹 初現「良性循環」
吊絲竹是馬山縣石山造林的特色品種。馬山林業局副局長楊明介紹,種植竹子有效增加了石山植被,改善了生態,保持了水土,發展了農村經濟。馬山吊絲竹的種植佔整個石山造林的五分一,這些竹子大多是農民自己種植的。政府推出鼓勵政策,誰種誰受益。每種夠20株,農民就可以拿到竹苗成本的補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記者在馬山古寨鄉看到,一叢叢、一簇簇竹子分佈在石山上,有的已經頗具規模。
據了解,廣西治理石漠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局部地區的石漠化得到遏制,生態進入初級良性循環,許多大石山區農村呈現「石山增綠,群眾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綠中」的景觀。
然而,廣西石漠化治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不少人面對無水可飲、無土可種的石漠化現象,治理信心不足,產生畏難情緒,聽天由命的觀念根深蒂固。
馬山縣是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石漠化治理取得成效的典範之一。據馬山縣總結,貧困是制約石山區進行石漠化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石山區石多土少,土層淺薄,土壤貧瘠、鹼性重,有機質含量少,糧食產量低。長期以來,石山區人民活在缺土、缺糧、缺錢和行路難、飲水難的狀態下,十分貧困。群眾迫於生活壓力,毀林開荒、陡坡種植,造成自然災害更加頻繁和嚴重,反過來又制約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石漠化治理難以實施。
石漠險惡甚沙漠 25年面積翻番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有關研究,石漠化土地若不及時治理,其規模在25年之內將翻一番。廣西石山地區溝谷深切,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將使土地長期甚至永久喪失生產力,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只有快治早治才能爭取主動。
石山區的大部分石山土地仍屬集體所有,石山的權益歸屬基本上是以村、屯為單位劃定管理,沒有落實到具體的農戶身上,責權利不明,也是群眾治理石漠化的積極性不夠高的重要原因。陳秋華在遞交兩會的提案中提到,許多石山區林草可以任人砍伐、任人放牧、任人開荒,而一旦造成石漠化,誰都可以不負責任。因此,應把石漠化土地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調動群眾參與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由農民自己管理好和經營好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