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可在「石縫」生長的任豆樹。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陳秋華說,儘管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廣西各地先後開展了造林綠化、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和石漠化治理,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以及資金不足等,破壞的速度仍大於治理速度。當前,石漠化仍呈擴展之勢。河池市對部分縣的監測表明,嚴重的區域每年以3%的速度增長,最嚴重的區域達到6%,高於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年增長率2%,離徹底解決石漠化問題還任重道遠。
每畝林補貼5元 賤過一擔柴
長期以來,廣西石漠化治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是靠財政投入資金,沒有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資機制,成為制約石漠化治理的瓶頸。
據《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十一五」期間,廣西石漠化治理需要投入175億,而目前國家每年在廣西的石漠化治理整合各項資金投入不足三分一。當前實施的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當中,廣西只獲得12個試點縣,僅佔全區石漠化治理縣的16%,覆蓋面小,致使治理步伐緩慢。
石山區石多土少,石山人工造林難度大,抗逆能力差,成本高。馬山縣林業局副局長楊明算了一筆賬,石山乾旱缺水,要從外面將水運輸進去,費用太高,在石山上種樹的投入是土山的3倍。
目前扶持石漠化治理的有關政策中,資金預算嚴重不足。例如,生態公益林補貼每畝每年僅5元,不如一擔柴的價格;建沼氣池可以替代薪柴,可以有效減少對森林的濫伐,但每座的補助僅400—1000元,不到總投資的一半;造林補助每畝100元,僅相當於造林成本的五分一;封山育林每畝補助50元,僅相當於總投入的二分一。並且各項工程均無工作經費,難以調動石山區幹部群眾造林、護林,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致使石漠化治理困難重重。
植樹回報差 農民寧出外打工
另外,石漠化地區在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國家雖然有一定的財政補貼,但是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原因是育林回報周期長,收益不大。「農民種樹要過好幾年才有千八百的收入,相比起來出外打工賺錢來得快。」楊明說。
對此,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陳秋華建議建立全國石漠化防治基金,廣泛籌集社會資金,財政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完善和落實政策措施,全面提高石山造林,退耕還林的補助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