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莊梅岩編劇不是好混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8-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人人都以為謀殺那場戲最難寫,其實最難寫是第二場。就是很普通的對話,隱隱約約又不能過頭,我寫了好久。當時杜國威看完劇說:第二場好難寫。我聽到真是……」覺得找到知己?「哈哈。」

 莊梅岩坐在桌子那邊大笑,說起劇本,這位幸福的準媽媽一下豪邁起來。記得以前看到她,都是黑白照片,加上她作品的風格,很有一點文藝女青年的感覺。現在,她正等待BB的出生,臉上卻越見稚氣,與《聖荷西謀殺案》一點也不搭調。

 都說在香港做編劇難,再好的作品重演的機率都很低,一個文本很容易就成「絕版」。今年三月才在香港藝術節首演的《聖》卻旋即重演,更攜着好評一片作後盾。讓人不禁要讚:莊梅岩,真不簡單。

文:尉瑋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張志偉 攝)

 訪問莊梅岩,一開始反被她搶了先着,不停吐露了許多自己的信息:從哪裡來,老家在哪裡,會甚麼方言……我知道她最早在中大讀的是心理學,心中難免有些毛毛的感覺,生怕被她分析出自己的甚麼小陰暗面。如同在《聖荷西謀殺案》中,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背後也有讓人心驚膽顫的秘密,一個看起來最正常不過的人也可能做出可怕的行為。每當我想起劇中阿Ling不動聲色地用加熱後的盤子燙傷Zoe臉的情節時,仍不自覺豎起毛孔。

尋找他鄉的香港人

 一個香港編劇,寫了一個發生在聖荷西的故事。Sammy前往聖荷西探望自己的兒時朋友阿Ling,卻引爆了Ling及丈夫Tang之間的矛盾,更逐漸揭開這個貌似幸福家庭背後的可怕真相,一宗謀殺案慢慢浮出水面……除了驚悚與懸疑,劇中最主要的仍然是莊梅岩所擅長刻畫的人的心理存在狀態。阿Ling的一家,雖然移民美國,但卻過着與外界社會隔離的生活,這也是一個「香港人在異鄉」的故事。

 大學畢業後,莊梅岩曾經到電視台實習,最讓她難忘的,是參與亞視當年《尋找他鄉的故事》的撰稿。由於工作機會,她接觸了許多在海外掙扎求存的華人。後來她獲亞洲文化協會贊助獎學金赴美學習一年,後又到倫敦學習。不過這些體驗異鄉生活的真實體驗,比起那些人物沉重的故事,「實在是太輕太輕了。」

 劇本在她赴美時便開始醞釀,最後在倫敦完成。回憶那段時光,她把自己關在屋中,如同閉門練功般將劇本完成,期間所體會到的那種被隔絕的孤獨,似乎與劇本中「異鄉人」的孤獨隔絕隱隱呼應。

 「好些異鄉人都不能和寄住社區產生深厚感情,於是歸屬感只限方寸之地,而愛,也只能投放到狹小的家。若果連家也沒有,便是最大的寂寞了。我就是懷着這種感覺去寫《聖荷西謀殺案》的移居者。」在網誌上,她這樣寫着。

 「很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很有趣,你去他們家,會發現除了外面是美國,裡面完全是一個香港家庭來的。他們看的是過期的《東周刊》,租帶看的是《超級無敵掌門人》,但又已經不能回來適應香港的生活。他們也會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異鄉人,是很孤獨的。」

身份又是甚麼?

 其實,莊梅岩也是「異鄉人」,她生於福建,三歲時隨父母來了香港。在她記憶中,小時候對香港沒有甚麼感覺,倒是每年新年回福建家鄉的記憶深得多。

 「我爸爸和他家族人的感覺十分close,那時家裡賺的錢大多寄回老家,新年回去,地方又大,人又friendly,很開心。過年我們福建一定要『跳火堆』,去掉去年的霉運。堂兄弟們經常燒掉眉毛,真的。很開心,而且那時還可以玩煙花。」

 那時沒有飛機,回福建要先到羅湖擠大巴,最慘的一次,坐了17個小時的車。長大後,開始漸漸覺得麻煩,加上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圈子,和內地又有了一些脫節,她才開始覺得自己和香港親密起來,寫作也會寫一些和香港人有關的事情。

 說起來,這也是一種朦朦朧朧的身份意識吧。但在莊梅岩的作品中,不論是早些時候的《留守太平間》、《找個人和我上火星》,還是2005年備受好評的《法吻》,都鮮有出現與政治意識有關的情節。但在《聖》中,她卻特地安排了一場「身份辯論」。來自內地的Patrick夫婦與台灣人明哥在阿Ling家聚會,不自覺地講到身份問題。Patrick說台灣人在身份問題上最頑固,而香港人最滑頭,阿Ling丈夫Tang忍不住反駁這是因為香港人最能順應時勢來應變,而整個尷尬的爭論在明哥一番「義正辭嚴」的發言中結束,他對Tang說:「你說的是生存,我說的是如何生存得有尊嚴。」

 短短的一場沒有甚麼政治意圖,也許是莊梅岩對於香港人身份態度的一種側寫,但卻折射出人物有趣的側面。Tang的態度,說得好聽是適應力高,說得難聽是「騎牆」軟骨頭,再想想他在家庭生活中失去男性尊嚴的從屬地位,以及阿Ling一家面對外國社會的隔絕狀態,不禁令人莞爾。

該用甚麼兇器殺人?

 《聖》的故事,歸根究底還是人的故事。劇情越推進,矛盾越激化,氣氛越是劍拔弩張,最後更在謀殺的懸念中結束。雖然劇中的謀殺並非為了刺激觀感吸引眼球,而是為了將人物心理推到極致,但對於一個編劇來說,寫一場謀殺無異於經歷一場黑暗。

 莊梅岩說,在中大讀心理學時,她最感興趣的就是變態心理學。「那時我會在每一個病症旁邊都寫上一個認識的人的名字,哈哈。其實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某種傾向的,我覺得這是有趣的。」

 她自言在日常生活中是個陽光正面的人,並不會鑽牛角尖去分析別人的陰暗面,但寫《聖》卻寫到晚上都會做惡夢,直到劇本完成,才如同完成了某段旅程般超越了自己挑戰的某個領域。

 「這個戲很難做資料搜集,因為關鍵不是找甚麼兇器,而是如何讓人不寒而慄。就像《閃靈》,裡面最可怕的不是甚麼拿着刀啊釘啊,而是攝影機跟着騎單車小孩移動的鏡頭。我也常看Stephen King,《危情十日》好看得不得了,因為故事好合理,而裡面折磨人的方法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為了尋找這「不寒而慄」的感覺,莊梅岩大概費盡了腦筋,日日魂遊。最好笑的是她寫在網誌上的一件小事: 

 「排演《聖》劇期間,一次回家路上碰上家翁,一定是我當時面目猙獰,他截着我就問我在想什麼。我也懶理他是退役警員,當下回答說:我在想──最後該用什麼兇器殺人?」

 編劇,可真不是好混的呢。

聖荷西謀殺案

時間:8 月 27 至31 日,9 月 2日至6 日 晚上8時

   9 月 5日、6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相關新聞
莊梅岩編劇不是好混的 (2009-08-09) (圖)
彼得.布祿克的「為甚麼」 (2009-08-09) (圖)
點評集: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愛麗思」 (2009-08-09)
活動推介:Jean-Yves Thibaudet.李斯特 (2009-08-09)
活動推介:來自日本的《三姊妹》 (2009-08-09)
2009台北藝術節 給莎翁的情書 (2009-08-02) (圖)
重型機車與馬克白 (2009-08-02) (圖)
誰被偷窺?你?我?哈姆雷特? (2009-08-02) (圖)
李爾王 低迴訴說 (2009-08-02) (圖)
2009台北藝術節 (2009-08-02)
浙江交響樂團首演 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執棒 (2009-08-02) (圖)
新聞鏈接:湯沐海簡介 (2009-08-02)
點評集:叫人欲醉無從的《清明上河圖》 (2009-08-02)
活動推介:百分百貝多芬 (2009-08-02)
活動推介:王無邪「天地情懷」個人畫展 (2009-08-02)
徐冰的三十年與中國藝術三十年 (2009-07-26) (圖)
真正的現代態度 (2009-07-26) (圖)
《馬照跑》 (2009-07-26) (圖)
《地書》 (2009-07-26) (圖)
點評集:華麗上班族的墓誌銘 (2009-07-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