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絕不強制所有銷售電腦安裝綠壩網絡過濾軟件,企業和個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安裝。這是繼前一陣「綠壩」風波後,中國有關部門做出的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這個決定值得歡迎;對中國有關部門在社會意見湧現之後,及時從善如流,調整政策,以及這背後折射的對社會民意的尊重,也應表示一份由衷的讚賞和敬意。
政府尊重民意值得讚賞
中國工信部同時表示,學校和網吧仍將安裝「綠壩」。這一決定是合理的,也確實是出於保護廣大青少年免於受到不良資訊污染的目的。在這樣的安排下,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必須受到保護,不被不良資訊污染心靈;而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則被賦予選擇、思考和決定的自由,這既然符合政府保護青少年的責任,同時也符合政府保護公民獲取自由資訊,並對資訊展開思考和選擇的自由。這符合現代文明社會政府的責任和權利,也符合政府保護公民自由的義務。
更重要的是,通過「綠壩」事件中政府和社會之間的磨合,人們看到了中國公民社會成長的力量,也看到了公權力對公民自由和公民社會的尊重正在逐漸成長之中。
有人說,這是公民社會與政府博弈的結果。這種說法在東方社會聽起來似乎有些刺耳。正如美國的建國之父們在設計美國憲法時,一個基本的假定就是政府天生就是限制公民權利的,因此憲法的全部目的就是保證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公民自由對政府權力的抗衡。這些話在東方人聽起來,無論如何都有些刺耳。但是,如果用另一種方式,將中國轉型期政府和民間的思維融合起來,力量凝聚起來,找到一條共同的通道,那麼中國社會的轉型無疑就可減少更多的阻力,變得更為順暢和迅捷。
政府和民間須凝聚共識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特點是什麼?除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特徵之外,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民間意識相當程度地走在了公權力的前面;當然,這種意識還相當粗糙和初級,需要疏導。而一旦進入疏導的層面,就很容易與相對滯後的公權力層面的傳統思維相結合,而形成公權力以保護為名對公民權利的制約。黑格爾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公權力和民間兩方面的「衝突」,其實分別建基於雙方各自的生存土壤。
既然這樣,中國社會和政治轉型期間,當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態已經改變,而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環境還沒有根本改變時,也就是個體、社會與政府三者的關係還沒有最後理順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政府和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
所謂良性互動,就是這種互動的終極目的是在和諧的氛圍中取得妥協,在妥協中推進社會的進步;所謂妥協,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絕對讓步,而是雙方出於一個共同的目的,以理性對利益紛爭展開思考;其間,適度的衝突是難免的,但衝突絕非終極目的,而須有階段性的妥協結果。
官民心態和磨合機制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的心態:從公權力一方來說,雖然各種機制稍滯後於民間,但在轉型期,其心態必須是開明、開放的;從民間來說,雖然發展超前,但難免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因此其心態必須是理性和自省的。
當然,「綠壩」事件只是中國社會和政治轉型過程中許多個案之一。在今天的中國,類似「綠壩」事件折射的公權力與民間之間在思維和行為模式上的差異比比皆是,有的以激烈衝突呈現,有的則沉澱而成為雙方的心結,並醞釀新的社會不穩。但政府如何及時搜集、評估和回應民意,民意如何在抗爭中尋求與政府對話,並找到共同通道,則是從「綠壩」事件中可以獲得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