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零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喻為新一代經濟學大師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保羅.克魯明(Paul Krugman)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受惠於美國政府的刺激經濟計劃,美國經濟在過去個多月開始好轉,並預計在八月或九月份衝出衰退期,踏上復甦之路。
剛公布的美國失業率較預期數字為低;截至七月底美國的本地生產值也較預期少了一個百分點的收縮。不單如此,看看近個多月股票市場持續攀升,就知道市況似乎開始向好。這些反彈,其實都是因為各國政府在大約半年至九個月前推出的龐大救市措施開始見成效。一年前金融海嘯來勢洶洶,環球經濟插水型急轉直下。當時各國政府無不推出數以萬億計的刺激方案。但這些救市方案實在太大,資金要等到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奏效,才能投入市場。因此經濟趨勢所出現的形狀,不是「L」形衰退停滯、也不是「V」形反彈,而是有如知名運動品牌的標誌般「剔」形反彈。
當然,投資者所選擇的資金「着陸地」,很多時候就是金融市場。本地和內地股票市場造好,很大程度就是這個因素。但股市市況向好又不等於經濟好;有資金投入市場也不等於普遍經濟活動有立即復元的能力。正如克魯明對美國當前經濟的分析,媒體引述他說,如今可見美國經濟變得穩定,脫離經濟急挫的困境,但仍然與轉向正常的經濟狀況有很大差別。
回望香港,情況其實類同。近月股市造好予人錯誤感覺,牛市再臨差點令人以為我們的經濟已返回金融海嘯之前。儘管我們的經濟能背靠祖國,藉中央四萬億刺激內需的救市大計中找尋經濟機會,但香港始終屬於外向型經濟,也作為中國市場的向外重要窗口,要不是等到海外經濟也復甦,又或及早發展新產業,否則香港經濟也只能像克魯明所言—由衰退步入穩定,惟與正常軌跡尚有距離。
我們要是能夠抓緊這「止跌回穩」的經濟喘息期,對未來香港經濟的中期發展十分重要。這可使我們調整方向,尋找新的經濟動力。若六大產業就是香港的新機遇,那又有什麼政策配套,使這些新產業能趕及在下一個經濟蓬勃期前,在環球市場站穩陣腳?民生方面,就算市況再好,基層不單是最後受惠的一群,甚至因市況轉好令物價上揚而令生活更困難。至於有沉重家庭負擔的中產,在面對裁員減薪潮過後,又能否藉此休養生息?這些問題,實在必須在今年十月的施政報告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