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經武認為香港要轉型至高新科技經濟仍大有改進空間。本報記者覃卓嘉 攝
【本報訊】(記者 覃卓嘉) 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將於月底卸任,準備返回美國再次全身投入研究工作。在任8年,他與香港建立了深厚感情,臨別在即不忘贈言:香港要轉型至高新科技經濟仍大有改進空間,特別是政府在科技發展及產業化方面投入不足,令本港院校縱有卓越的科研成果,仍被外地企業「搶走」。他難掩惋惜地說,早前該校的一項電子半導體的專利便被台灣一間公司買去,更設廠大量生產,令香港社會的潛在收益白白流失。
朱經武昨在接受電台訪問時,縱論香港科技發展的「得」與「失」。他坦言,政府多年來對發展高科技方面的支援不足,特別是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在欠缺本地的科技企業下,情況遠未如理想。以科大為例,早前有一項半導體研究取得卓越成果,但由於香港未有將研究成果商品化的完善機制,專利權最終被台灣一間公司買去,更在內地的佛山開廠進行大量生產。他慨嘆指,大學將學術成果賣給企業,僅得到整體收益的幾個百分點,「但如果政府對此方面有一定的扶持,那科研成果及其商品化後的收益就全部是我們(香港)的了」。
官民缺耐性 研究難專注
根據教資會資料,過去兩個學年,8大院校共有355個科研成果取得專利權、許可證協議、知識產權或註冊公司,其中單是科大便有96個。但朱經武指,有關成果最終大多被外地企業買走,並在其他地方進行產業化。而在03至08年間,6間本地大學及應科院240多個研發科技項目,亦僅有約3成授權予廠家生產。
朱經武又指,政府和市民亦普遍對科研欠缺耐性,某些項目「日日被問何時可以有結果」,令科研人員專注研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足,影響士氣。他強調,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需要的時間長短不一,但長遠來說社會對科研的投入一定有其益處。
喜見政策支持 望完善機制
近月政府確立創新科技成為香港的6大產業,教資會去年亦成立了180億元的研究基金,朱經武表示,對有關的科研政策感到非常高興。但他仍認為,政府未來應加大在高科技發展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要建立更好的機制,以保證本港的科研及產業化成果。
作為大學校長,朱經武並不提倡「強人政治」,在校內他從來不採用行政命令讓下屬做事。而同樣道理,朱經武亦鼓勵政府應在精英管治外,更多「放下身段去聽取百姓的意見」,才能更好地帶領社會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