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藝天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浮城誌:廣州之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鄭政恆(作者簡介:愛閱讀愛寫作愛電影,著有《記憶前書》。網誌http://matt2046.blogspot.com/)

 1. 和諧號火車抵達站台,我們的話題還沒有完結,似乎關於自身的階層與身份的經驗是說不盡的,也注定難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城市近了,應該下車,而我更要記憶一下上一次來到這裡的情景,已是一年半以前,那是某年的除夕,不太寒冷的一天,參觀了藝術館,參觀了電影院,也跟多年沒見的W促膝談了一夜。

 太熱了,風不動,不知道她們二人能不能忍受如此悶熱的天氣。因為道路工程進行中,我們左支右絀還是找不到公車站,就決定坐計程車去二沙島的廣東美術館,先悠閒地看看攝影作品,躲避兇猛的日光。

 上一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給我挺深刻的印象,兩年後再來,我發現華人攝影作品水準確實每況愈下。John應該是雙年展中唯一的香港攝影師吧,他的作品在一堆「名牌」當中毫不遜色,脫穎而出。外國的攝影作品中,比較優秀的都跟歷史創傷記憶相關,流露出人道主義立場的悲憫,例如《攝影家》雜誌刊登的赤柬S-21集中營死囚照片,被放大且另闢獨立一室展覽,佈置恍若肅穆的靈堂,事實上比放置在大門口的七百二十九期《人民畫報》封面更教人震撼。當中男女老幼都即將面對極刑處決,我看着他們茫茫然的眼神,根本是一次殘酷錐心的死亡逼視。

 雙年展設有國際視野單元,單元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展出拉美的早期攝影,另一部分展出現代的紀實攝影,例如Paula Luttringer拍攝的「哭牆—阿根廷秘密拘留所」(The Wailing of the Walls)系列,文本是極權統治下一些被無理羈押及虐待的女性的見證(Paula Luttringer自己有同一經驗),影像是粗糙斑駁的廢棄囚室內部的黑白照片—破裂的地板、頹然的刑具、移動的螞蟻、牆上的書寫、太高的窗戶,文本與影像的越界碰撞竟發出了女性哭泣的哀聲,令人神傷。還有一部分是尋找新的視覺語言的攝影,例如藝術家Alfredo Jaar製作的錄像短片裝置作品The Sound of Silence,細訴已故攝影師Kevin Carter的普立茲獎新聞攝影作品即「小女孩與兀鷹」背後的傷心故事。

 我一邊看,一邊走,不覺來到了美術館的頂層,那裡有幾張按摩椅,供累透了的人一邊休息,一邊看電腦展示的當代中國攝影師簡歷。難得館方想得周到,我立刻帶她們二人來坐一坐。

 我也一塊兒坐,想起樓下一群來參觀的童心未泯的小學生,不知道他們學到甚麼呢,我只希望他們愉快地成長,長大了又不失卻對受難者的同情就好。

 而我竟然對人類、對一切、對自己愈發悲觀。

 好了。離開。

 2. 中午約了W一起吃午飯,交換了一下近況,他晚上就要坐飛機到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公幹一個月。我們能夠見面,總算是仰賴一點點緣分。我們當初對音樂評論充滿熱誠,還打算續辦一份早夭的刊物,後來各自忙亂,在有限的空間裡尋找自己的立足點,我自己的興趣也不住轉變,似乎愈發難以成事。大家的時間確實不多,我們提出了一些看法、一些憂慮,就在繁忙的天河街頭分道揚鑣了。

 她們二人打算留在天河消遣,我就獨個兒到麓湖公園旁的廣州藝術博物院參觀。博物院有高劍父、陳樹人、黎雄才、賴少其、廖冰兄、馬思聰等人的常設作品展,又有一個中國近現代文人墨跡展。也許欣賞「二高一陳」的作品機會較多,展區中的作品又不是他們的代表作,所以我看得不太投入。然而我對高劍父弟子黎雄才的作品特別感興趣。展場中的作品以晚年山水繪畫為主,尺幅不小,全皆渾厚華滋,遲軻先生說得好:「從黎雄才的山水寫生中,顯然可見他得力於五代和宋元畫家的經驗:馬遠、夏圭堅實雄勁的勾斫筆鋒,董源、巨然丰華滋潤的長皴濃苔,甚至米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山水的墨點,倪瓚空靈的乾擦,都在他嫻熟的腕指下,與真實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黎雄才畫作既有北宗的氣勢恢宏,又有南宗的細緻筆法,更有日本畫的朦朧渲染。只有拜看真跡才感受到當中美與力的融和互應。

 從藝術博物院走出來,時候還早,登上219號往黃沙總站的公車,看着珠江畔的酒吧、長堤大馬路、愛群大廈,新舊建築物混雜的街區一一在身邊溜走。車子又途經多年以前我們一班率性而為的學生去過的文化公園,那一間黑漆漆的新華書店還在本來的街口位置。我可以安靜地在座椅上望向街上生活、工作、奔走、休息的人群,而我們孤立地不知道對方為甚麼要經過這裡,然後人物面孔轉瞬間磨蝕乾淨,在回憶的廢墟中又添加了一副無法認取的臉龐。

 我在黃沙公車總站下車,經過蓬萊路一帶的西關老街,就到了幾年前來過的恩寧路。曾經聽說這一帶的樓房要拆建,而現在跟從前好像沒有兩樣。有的舊房子已經人去樓空,門口張貼了拆遷告示,但旁邊的房子仍有人居住或工作。拆除與保留的問題,總是言人人殊,大概有的人希望盡快遷離,有的人希望原區安置,有的人希望舊去新來,有的人希望保護特色街區。

 從恩寧路往東走就是遊人必到的第十甫路和上下九路,此處一切如往常,就是飲食、娛樂和消費的地帶。也許我焦急地離開步行街,不知不覺竟然迷了路,手上又沒有地圖,我終究要找最近的地鐵站回天河跟她們吃晚飯,詢問一位佇立在一德路路口海味雜貨舖外的老人,他跟我說,往東一直走到海珠廣場就有地鐵站嘍。但我想不到這段路差不多要走半個小時。

 在半路中途,看見一個路牌指向地鐵站,另一個指向石室聖心大教堂,既然還有一點時間,就往教堂方向走去。

 還記得一個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提到石室是一座哥德式雙尖塔大教堂,由花崗岩石建成,而大石竟是由香港(當時屬新安縣)的牛頭角和茶果嶺的石礦場提供。石室的原址本為兩廣總督行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夷為平地,法國傳教士明稽章得到拿破崙三世的財力支持,又有兩位法國建築師吸收了巴黎聖母院的風格再加以設計草圖,工程由廣東石匠蔡孝擔任總管工,各方人力物力支持下就在總督行署遺址興建教堂,由同治二年到光緒十四年歷時二十五年才完成。

 我隔着鐵欄欣賞夕光中呈金黃色的石室聖心大教堂的華麗建築,景物似乎不大真實,好像美好的東西總是遙遠而且不太張揚,時時需要人們的耐心和發現,才能突破那一點界限,始獲得充沛而喜悅的瞬息感受。

相關新聞
浮城誌:廣州之夏 (2009-09-11) (圖)
短載:日記裡的男人 (2009-09-11)
札記:我的康乃馨故事 (2009-09-11)
試筆:手錶 (2009-09-11)
稿例 (2009-09-11)
只此一人:阿爸 (2009-09-04) (圖)
藝叢散記:明星臉 (2009-09-04)
短載:日記裡的男人 (2009-09-04)
試筆:老婦人 (2009-09-04)
稿例 (2009-09-04)
手寫板:小丑 (2009-08-28) (圖)
短載:SOULMATE - 大頭篇 (2009-08-28)
試筆:街市素描 (2009-08-28) (圖)
藝叢散記:給愛情一次 心臟病和一個秋天的壽命 (2009-08-28)
詩意偶拾:輪迴 (2009-08-28) (圖)
稿例 (2009-08-28)
手寫板:阿花的故事 (2009-08-21) (圖)
詩意偶拾:這夜失眠因為我想寫詩。 (2009-08-21)
浮城誌:白骨 (2009-08-21) (圖)
短載:SOULMATE - 琳琳篇 (2009-08-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藝天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