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才
民主黨在上月大選中的獲勝,給中日關係帶來空前機遇。連日來,有關兩國之間的利好消息不斷傳出。日本有媒體甚至披露,即將出任首相的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準備在十月首訪中國。如果消息屬實,那麼將預示着民主黨的亞洲外交新政已經鋪開。
早在大選之前,民主黨就在其競選綱領中聲稱要重新定位東京外交,回復到亞洲本位,力圖構建中美日三角平衡關係。此後,迫於內外壓力,民主黨對美強硬論調不斷緩和,不過,其對華的重視政策未有改變。該黨幹事長、出了名的「知華派」人士岡田克也出任外相就是一個積極信號。日前,在中國駐日大使崔天凱拜會鳩山期間,後者再次表示了與北京加快推進雙邊關係的期待。種種跡象似乎顯示,中日關係在鳩山執政時期將大踏步向前邁進。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快速升溫只是兩國關係長期遭致人為扭曲之後的正常回擺,是兩國高層刻意推動的結果。實際上,在兩國內部,高層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仍存在較大的認知差距。尤其在日本民間,對華情感不僅未見回升,反而連年下滑。最新民調顯示,有高達75%的日本民眾對中國不信任。這固然和近些年日本徘徊不前、中國強勢崛起的區域權力結構變遷有很大關係,但也足以說明,兩國民間的對抗情緒仍很濃烈。民間反應只是制約因素之一,兩國間在歷史、領土、台灣、體制、價值觀等各方面還存在錯綜複雜的矛盾,尤其考慮到當前兩強並立的結構—這種結構在歷史當中從未出現過,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相互適應過程。
鳩山上台後,長久困擾雙方關係的歷史問題有望得到有效化解,兩國甚至可能在糾葛不清的東海石油資源開發及東亞區域合作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中日之間隨着民主黨的上台的確面臨前所未有的樂觀局面,但要超越結構性矛盾,建構與自民黨時代不一樣的中日關係,對完全沒有執政經驗的鳩山新政府來說,將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挑戰。實際上,如何處理11月達賴竄訪日本的問題,就是最近的一次大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