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兩岸三地愛國歌曲看國家民族認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14]     我要評論

楊志強 資深評論員 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兩岸三地愛國歌曲的共性,都是歌頌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廣袤國土壯麗河山海洋、勤勞勇敢的人民、充滿智慧的古聖先賢,以及對桑梓故土的真摯眷念,強烈流露出兩岸三地人民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高度認知和深厚感情。兩岸三地愛國歌曲對國家民族認同的交匯融合,正反映了兩岸和平發展,兩岸三地和諧相處,乃至偉大祖國最終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即將來臨,大陸和香港社會各界舉行的慶祝活動中,唱愛國歌曲是重要內容之一。中宣部推薦的100首愛國歌曲中,除了大部分大陸歌曲外,其中台灣和香港的《龍的傳人》、《中國人》、《我的中國心》、《東方之珠》、《萬里長城永不倒》榜上有名,筆者不無遺憾地認為,推薦的台港愛國歌曲比例太少了。實際上,兩岸三地的愛國歌曲,台港兩地的數量也不少。正確認識和評價台港愛國歌曲,並從兩岸三地愛國歌曲看國家民族認同的趨勢,是很有意義的。

逐漸呈現交匯融合

 國家的定義十分複雜。一般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中,民族、國家正是與人類生活聯繫在一起的社會共同體。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語言以及表現為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祖國和國家既有區別,更有聯繫。祖國與國家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宗教等概念;而國家「須具備三要素:一、土地,二、人民,三、主權;三者缺一,即失其國家資格。」(《辭海》)民族與國家的聯繫,指的是一群人覺得他們自己是一個被歷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連結起來的共同體。而民族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特別是人們對其民族性(nationality,或譯國籍)的認知和感情。愛國主義的經典定義則是:「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兩岸三地特別是大陸與台灣的愛國歌曲,由於社會制度不同,更由於過去兩岸的政治對峙狀態(至今尚未結束),在主權、政府的認同上有分歧甚至對立,但在「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方面,卻是息息相通的。隨着大陸於1979年1月1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及蔣經國宣佈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除在台灣長達逾38年的戒嚴,兩岸愛國歌曲在政治上的對峙出現逐漸化解的趨向。兩岸三地的愛國歌曲,在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方面,逐漸呈現交匯融合、互相輝映的令人欣喜的局面。歌曲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兩岸三地愛國歌曲對國家民族認同的交匯融合,正反映了兩岸和平發展,兩岸三地和諧相處,乃至偉大祖國最終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愛國歌曲交融「一字師」

 國民黨政府遷到台灣後,在台灣自製的首張唱片是「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示範樂隊演奏的《國歌》、《國旗歌》。接着又陸續灌錄了許多「反共愛國歌曲」。但大陸來的軍人和眷屬思鄉愁緒依舊濃厚,還是喜歡唱家鄉熟悉的老歌,如《魂縈舊夢》、《何日君再來》、《天涯歌女》等。然而這些歌曲,當年國民黨政府以作者滯留「匪區」,不得「附匪而歌」等理由而禁止。1971年台灣當局退出聯合國之後,更是大力推行「反共愛國歌曲」運動。一些赤裸裸的「反共復國歌」,內容無非是「反共,服從領袖」之類,但一些歌曲,若剔除和改換其中反共、「中華民國」等字眼,怎麼聽都是感情深沉的愛國之聲。

 例如,孫中山作詞、劉家昌作曲的《中華民國頌》,這歌的演唱者原是鄧麗君、費玉清,而從1984年開始在大陸巡迴演唱的香港愛國歌手張明敏,除了一遍遍地應觀眾要求重唱《我的中國心》、《龍的傳人》兩首愛國歌曲之外,還別出心裁,把這歌從歌名到歌詞只改一字,「國」改為「族」,變成《中華民族頌》:「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直到永遠。」竟然在大陸唱遍各地,成為熱門流行曲。這不僅是兩岸三地愛國歌曲交融史上「一字師」的典範,而且最早用歌聲表達了中華兒女「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心聲。直到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職演說,才明確提出這一概念。

對峙緩和有利愛國歌曲交流

 正當《中華民族頌》在大陸傳唱不絕時,1987年張明敏在成都演唱劉家昌有名的《我是中國人》,被一個大陸記者寫文章說是反共歌曲,引起了一場風波。《我是中國人》唱道:「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八年艱苦的抗戰,證實我堅毅的民族,不到最後的關頭,絕不輕言戰鬥,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統一中華,完整國土,我會牢牢記住。我不管生在哪裡,我是中國人。」隨着兩岸對峙緩和,《我是中國人》已是兩岸三地流行的愛國歌曲。

 鄧麗君演唱的《梅花》:「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啊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此歌感情深摯,曲調高雅,但因梅花是「中華民國」國花而在大陸成為禁忌,但隨着兩岸交流深入,以及很多大陸同胞亦主張梅花成為中國的國花,《梅花》也成為了兩岸三地流行的愛國歌曲。

三地愛國歌曲互相接納和欣賞

 兩岸三地愛國歌曲的共性,都是歌頌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廣袤國土壯麗河山海洋、勤勞勇敢的人民、充滿智慧的古聖先賢,以及對桑梓故土的真摯眷念,強烈流露出兩岸三地人民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高度認知和深厚感情。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劉德華唱紅大江南北的《中國人》:「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費玉清演唱的《夢駝鈴》:「曾經多少個今夜,夢回秦關。」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的向我召喚。」

 台灣和香港更多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台港愛國歌曲更多地注入了傳統文化的元素,思緒感情連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1949年後大陸的愛國歌曲主要歌頌新中國的歷史,早期的愛國歌曲有高、快、響、硬等特點,比較直白和淺露,而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愛國歌曲,逐漸有委婉、真摯、明麗、抒情等特點,也注入了傳統文化的元素。目前,在兩岸三地愛國歌曲交匯融合的進程中,出現了互相接納和欣賞的趨向。

相關新聞
從兩岸三地愛國歌曲看國家民族認同 (2009-09-14)
「五區總辭」豈止無聊 (2009-09-14)
西方的外交政策與經濟利益 (2009-09-14)
從基礎教育到新學制 (2009-09-14)
曾憲梓知輕重 (2009-09-14)
應妥善處理新疆記者採訪事件 (2009-09-14)
新中國60年的變化和成就 (2009-09-12)
「九.一一」八周年:人類深層困惑依然 (2009-09-12)
奧巴馬學韜光養晦 (2009-09-12)
中國的確很強大 (2009-09-12)
反對派用法律玩政治 (2009-09-12)
香港專業人士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 (2009-09-12)
惡性通脹降臨 黃金能保值? (2009-09-11)
從大選看日本政治生態漸變 (2009-09-11)
黎智英、李柱銘安什麼心 (2009-09-11)
中日關係春暖花開? (2009-09-11)
樹欲靜而風不止 (2009-09-11)
香港競爭力原地踏步的反思 (2009-09-11)
駐疆部隊的反恐維穩重任 (2009-09-11)
中國股市的超牛行情何時重臨 (2009-09-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